中秋,月圆,人间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金圣叹
又是一年中秋至,仰望那轮悬于苍穹的玉盘,不由想起,这轮明月,曾照亮过多少人间悲欢,又见证了多少岁月流转。
轮明月,是古人诗意的源泉,也是现代人手机闪光灯下的背景。假如宋代文豪苏轼在中秋之夜用上了微信,与弟弟苏辙实时聊天,那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是否还会诞生?
想象一下,子由发来消息:“今天的月亮好圆,哥你看到没?”子瞻回复:“恩。天涯共此时啊。吃月饼了?”这样的对话固然温馨,却恐怕会消解那酝酿千古名篇的孤独与思念。
信息的瞬间抵达,抚慰了相思之苦,却也挤占了沉淀与创作的空间。
在今夜,没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待,理解了“家书抵万金”的珍贵,更缺少了“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久别感慨。当我们随时可以视频连线,看彼此鬓角的白发,那“千里共婵娟”的深邃意境,是否也减了几分味道?
中秋的月亮,有时也会“失约”。若逢夜雨,那明月便“带着愧疚,带着歉意,带着彷徨,躲在薄薄的云团里,不敢奉献皎洁”。
这时,人间便有了抱怨:“月亮,你知道中秋夜,有多少颗心在颤抖?有多少颗心在等待?”甚至有人调侃道:“月亮,别以为太阳许你一线光,你就会发亮,甚至肆意颠狂。”这种对天的幽默质问,何尝不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俏皮互动?
中秋的乐趣,也在凡俗的人间烟火中。
古时有员外让三位女婿作诗,需以“圆又圆”、“少一边”、“乱糟糟”、“静悄悄”接龙。大女婿望月吟诗,二女婿托物抒情,小女婿却望向岳父岳母,憋出一句:“岳父岳母圆又圆,死了一个少一边”,令人忍俊不禁。这种幽默,打破了诗的雅致,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与诙谐。
明清时期的北京,流行拜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在江西,儿童们中秋燃塔灯,将瓦砾垒成塔形用火点燃,寓意新年胜旧年,生活红红火火。吴地妇女则盛行“走月亮”,中秋夜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
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是古人对宇宙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感恩。它融合了祭月、赏月、庆丰收等多种元素,最终将“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铸就成了这个节日的核心内涵。
月圆,人间。这轮圆月,映照着千家万户的团聚,也辉映着每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
它无声地提醒着我们:生活的哲理,往往就藏在平凡的团圆之中;人生的幽默,常常出现在不经意的琐碎之间。
在这个中秋夜,不妨暂离屏幕,仰望那轮千古明月,或许能听见苏轼的轻声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祝福,更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慰藉。(文|诗哥杜士成)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