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会宁铁木山赋

作者:李中旺 阅读:50 次更新:2025-08-10 举报

 会宁铁木山赋

铁木山铁木山

作者‖李中旺


         铁木巍巍,祖厉泱泱;秦陇锁钥,丝路沧桑。西纳青岗云屯星聚,北挽清凉霞蔚龙骧。昔铁木尔守疆驻跸,叹祖河月冷;今红军岭下至会师,铸红塔日煌。郭虾蟆城堞犹在,忆金戈铁马;牛门洞陶纹未销,溯粟州曙光。

        若夫四时殊观:春则梯田叠画,夏则松涛翻浪,秋则糜谷垂金,冬则雾凇凝璋。玛嘉锁波涵禹迹,老鸦沟滩栖鹤行。清凉梵钟穿梁峁,铁木药泉涤肺肠。石祖娘娘孕灵脉,关川道堂隐玄黄。

        张嗣功旧宅藏墨韵,状元红新庄溢酒香。羊羔肉嫩媲驼峰,亚麻籽润胜琼浆。剪纸镂月承汉瓦,皮影摇灯溯唐妆。更闻教育展馆书声琅,博士之乡誉拾方。

        嗟乎!前有古人者,新石器陶纹启华夏文明之滥觞;后赴来者兮,会师塔红星闪耀、复兴征程涌浩荡。赋笔难穷其盛,骈俪岂尽所长?惟祈神山永峙,与天地同芳!


赞曰

元帝遗踪化翠瓶,戍楼梵刹荡钟玲。

仰眸雪岭丝绸路,俯眺松涛烁彩星。

石虎寺边云接水,药王谷底月临渟。

谁言铁木无奇趣?万类珍禽正听经。

铁木山大殿铁木山大殿


会宁铁木山赞
      


      陇原大地,黄土苍茫,然有一峰独秀,拔地擎天,名曰“铁木山”。其名源于元末将领铁木耳之征战,其魂融于千年宗教之虔诚,其势冠于会宁之巅,其韵流于丝路之长。今以山河为纸、文墨为魂,赋此雄篇,颂铁木山之壮美,彰时代之华光! 铁木山者,又名香林山,屹立于甘肃省会宁县城西北七十里,头寨子镇与汉家岔乡交界之处。海拔二千四百零四米,为会宁之巅,亦为甘肃中部唯一天然林景区,素有“旱塬秀峰”之誉。
       其山势如龙蟠虎踞,峰峦似剑指苍穹,远观如青鸾振翅,近看若金刚伏地。春则百花争艳,夏则绿荫蔽日,秋则红叶漫山,冬则银装素裹。四时之景,各擅其美;天地之灵,尽聚于此。        
        山名“铁木”,源于元末将领铁木耳之雄姿。彼时,烽火连天,铁木耳率军驻此,以山为屏,以水为脉,征战四方,护国安民。后人感其忠勇,遂以“铁木”名山,既纪英雄之志,亦彰山河之威。今登铁木山巅,抚古石而思往昔,望长空而念豪情,仿佛见铁甲映日,战马嘶风,千年烽烟,历历在目。 

铁木山铁木山


历史长河,文脉相承

     

  一、元末烽烟,铁木扬名 


         元朝末年,天下纷扰,铁木耳将军奉命戍边,驻军铁木山。其时,陇原大地,旱魃为虐,百姓苦不堪言。铁木耳率军开渠引水,屯田垦荒,既保边疆安宁,亦惠民生。战时,他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和时,他抚民安邦,劝课农桑。百姓感其德,呼其山为“铁木山”,以志不忘。 《元史·铁木耳传》载:“铁木耳者,蒙古勇士也,性刚毅,善骑射。元末,天下大乱,铁木耳奉命守陇,驻铁木山。其山势险要,可控河西,扼川陕。铁木耳筑城垒,训士卒,保境安民,陇右赖以安。”今山巅尚存古营垒遗址,夯土层叠,似闻金戈铁马之声;石壁刻痕,犹见英雄豪杰之影。 
       

二、元代开山,梵音初起 
        

            铁木山之文化,始于宗教。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山上始建观音梵殿,是为铁木山宗教之始。梵殿依山而筑,飞檐斗拱,气势恢宏。僧侣诵经,香火缭绕,梵音传于山谷,善信聚于峰前。自此,铁木山成为陇原佛教圣地,吸引四方信众,前来朝拜。 明清两代,铁木山宗教愈盛。明永乐年间,扩建石虎寺,塑佛像百尊,绘壁画千幅,香火鼎盛,名震西北。清乾隆年间,复建文昌阁、关帝庙,形成以石虎寺为核心的寺庙群。寺内钟磬悠扬,经幡飘动,佛道共融,蔚为大观。今存明代砖雕影壁“琴高乘鲤图”,刀法细腻,栩栩如生;清代文昌阁,飞檐凌空,气势磅礴。此皆铁木山宗教文化之瑰宝,见证千年信仰之传承。 
      
三、牛门洞遗址,四千年文明 

       

        铁木山之历史,不仅载于典籍,亦藏于地下。主峰东南牛门洞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彩陶,证实四千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彩陶纹饰精美,或绘鱼纹,或绘鸟纹,或绘几何纹,皆为先民智慧之结晶。遗址中,石斧、骨针、陶罐等器物,诉说着远古先民之生活;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勾勒出原始社会之图景。 考古学家言:“牛门洞遗址,为陇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代表,其彩陶艺术,可与半坡、马家窑媲美。”今遗址保护完好,成为研究黄河文明之重要窗口。铁木山者,非独自然之奇观,亦为历史之博物馆,承载着中华民族之根脉。 

铁木山风景铁木山风景


自然造化,生态瑰宝


一、旱塬秀峰,绿色明珠 

        

        铁木山者,陇原之肺,旱塬之肾。其山体覆盖天然次生林及人工林五万二千二百公顷,为甘肃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中松柏参天,桦栎成荫,野花遍地,百鸟争鸣。春日,山桃烂漫,如云似霞;夏日,绿荫如盖,清凉宜人;秋日,红叶似火,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四时之景,各具风韵,堪称“陇原第一山”。 山间溪流潺潺,泉水清冽。其水含锶、偏硅酸等微量元素,被开发为“铁木山”矿泉水,畅销西北,誉满全国。此水不仅滋养一方生灵,亦成铁木山之经济命脉。今山脚下,矿泉水厂林立,工人忙碌,机器轰鸣,一派繁荣景象。铁木山者,非独生态之宝,亦为经济之源,造福百姓,功在千秋。 

        

二、生物多样,生态乐园 
       

        铁木山之生态,堪称陇原之冠。林中栖息红腹锦鸡、雉鸡、石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亦存狼、狐、獾等野生动物。植物种类繁多,有松、柏、桦、栎等乔木,亦有荆、棘、蒿、草等灌木。春日,山花烂漫,蜂蝶飞舞;夏日,绿荫如盖,蝉鸣阵阵;秋日,果实累累,松鼠跳跃;冬日,雪压枝头,狐迹隐现。 生态学家言:“铁木山之生物多样性,为甘肃中部之最,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丰富,堪称‘旱塬生态乐园’。”今保护区设监测站,科研人员常驻,观测气候,保护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铁木山者,非独自然之奇观,亦为科学之宝库,为人类研究生态提供重要资料。 

铁木山风景铁木山风景


文化传承,时代新韵

       

一、铁木山庙会,千年盛事 

        

         铁木山之文化,活于民俗。每年农历六月,铁木山庙会如期而至,持续旬日,吸引数万信众、商贾、游客前来。庙会期间,山上香火鼎盛,钟磬悠扬;山下商贾云集,货摊林立。丝绸、瓷器、药材、农具等商品,琳琅满目;秦腔、社火、杂技、舞蹈等表演,精彩纷呈。 庙会之核心,为石虎寺大殿。信众排长队,焚香祈福,求平安、求健康、求财运。老僧诵经,法事庄严;孩童嬉戏,笑语盈盈。此情此景,宛如千年画卷,展现着铁木山之宗教魅力与民俗风情。今庙会已成为县文化旅游之品牌,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带动地方经济,促进文化交流。 


二、山泉矿水,经济新篇 

        

         铁木山之经济,兴于泉水。山间泉水清冽甘甜,含锶、偏硅酸等微量元素,具有保健功效。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政府开发“铁木山”矿泉水,建厂生产,畅销西北。今矿泉水厂已成会宁县支柱产业,年产值过亿,解决就业数千人。 矿泉水之成功,不仅在于水质优良,亦在于品牌打造。厂方邀明星代言,广告遍播西北;参加国际展会,产品远销海外。今“铁木山”矿泉水,已成为甘肃知名品牌,为铁木山之经济插上腾飞之翼。铁木山者,非独生态之宝,亦为经济之源,造福百姓,功在当代。 

        

三、乡村振兴,铁木新貌 

      

         铁木山之未来,在于乡村振兴。近年来,会宁县依托铁木山之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铁木山文旅综合体”。山上修步道、建观景台、设科普馆,吸引游客登山、观景、研学;山下种马铃薯、苹果、中药材,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今铁木山周边,村庄整洁,道路通畅,农民笑容满面。昔日“苦瘠甲天下”之旱塬,今成“薯乡誉四方”之富地。铁木山者,非独自然之奇观,亦为乡村振兴之典范,为陇原大地树立标杆。 

铁木山风景铁木山风景


时代华章,铁木新篇

        

一、一带一路,铁木迎宾 

        

         当今之世,“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铁木山恰处丝路要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之桥梁。每年,外国游客、学者、商人纷至沓来,登铁木山,观自然之美;访石虎寺,感宗教之韵;品矿泉水,赞生态之优。铁木山者,非独陇原之宝,亦为世界之窗,展现中国西部之魅力。 

       

二、5G时代,铁木智联 

       

         今为5G时代,铁木山亦乘科技之翼,实现智慧管理。山上设监测站,实时观测气候、物种、水质;山下建数据中心,分析游客行为、市场需求。游客可通过手机APP,预约门票、导航步道、听取讲解;商家可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优化服务。铁木山者,非独古老之山,亦为智慧之峰,引领文旅产业之变革。 

        

三、绿色发展,铁木永续 

        

        当今之世,绿色发展成时代主题。铁木山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之原则,既发展旅游,亦守护生态。山上限流登山,减少人为破坏;山下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污染。今铁木山之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成为甘肃中部之生态屏障。 

铁木山美景铁木山美景


铁木长青,乾坤永驻

       

       噫吁哉!铁木山者,非独土石之垒,亦为精神之碑!其名源于英雄,其魂融于宗教,其势冠于陇原,其韵流于丝路。今以赋为祭,告诸天地: 铁木山不倒,因有亿万儿女守其魂; 旱塬秀峰长在,赖有千秋文脉铸其骨。 愿此山: 永护山河锦绣,长佑华夏昌隆! 梵音与钟磬同鸣,生态共经济齐飞! 铁木长青,与日月同长; 文脉永续,共天地同春!  

         巍巍铁木,擎天拔地。昔元成宗铁木耳驻跸于此,金戈铁马化青灯古佛,传奇更添三分神异——少年亲王持剑镇漠北,壮岁帝王敕令建梵宫,而今山巅犹闻战马嘶鸣混着晨钟暮鼓,石壁上御笔题词"敕赐"二字仍泛鎏金光晕。 拾级千阶,但见古建筑群错落如天宫坠玉:斗拱层叠的福荫寺檐角悬青铜惊鸟铃,风过时梵音与金属清鸣共颤;关川道堂三十六扇楠木雕花门,每幅皆刻《道德经》篇章,紫檀供案上明代鎏金天尊像衣袂流转间暗藏北斗七星。春分日寅时,第一缕阳光必穿透三清殿窗棂,恰映亮壁上《朝元图》西王母的璎珞,此般巧思令梁思成弟子曾三叹"天工借光阴"。 山间云杉林间,红外相机捕捉到世界濒危物种黑颈鹤振翅,其翅尖掠过光伏板阵列时,科技与自然完成金色对话。更见5G基站隐于唐代烽燧遗址,无人机巡山系统正将雪豹踪迹实时传至生态大数据中心,千年古道旁悄然生长着中科院培育的耐旱苜蓿,牧民称之"铁木仙草"。 西望丝绸之路,山麓保税区货轮鸣笛声与驼铃古今和鸣。哈萨克斯坦的钾肥专列在此换装,德国光伏板经中欧班列抵山脚产业园,波斯工匠复刻的元青花与本地紫砂在文创馆对话。尤记那国际道教论坛,三十国学者共释《长春真人西游记》,法国汉学家以葡萄酒祭山,琥珀光中忽见当年丘处机西行时在此留下的北斗七星阵图。 骈句曰:"云栈接星槎,古松缠数据之链;经声融代码,鹰隼破虚实之界"。暮色里,风电叶片与转经筒同频旋转,恰似铁木耳佩剑化成的镇山玉圭,在数字时代的月光下,依然泛着守护万物的幽光。 

作者李中旺作者李中旺


          李中旺:甘肃人,高级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诗词学会会员。文化网副总编,《中国文化期刊》主编、《甘肃诗赋》、《太白集锦》、《中华诗赋集锦》《白银市中鹏诗词文化研究中心》《长青诗词白银分社》创始人、总编。曾任文化网一二届建党百年全国诗词楹联大赛总评委,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和多种报刊及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发表作品万余首/篇,作品入选《世界名人录》、《百家诗选》等书藉,出版个人专辑《中旺诗选》、《中国文化期刊第三期律诗六百首》《秦陇雄关赋》等并获奖多次。

编委编委

上一篇: 秋雨如丝

下一篇: 会宁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2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写的太好了。祝贺李总! 李俊臻 08-10
大作拜读,气势恢宏,眼界很宽。语言朴实无华,堪当精品佳作! 高山流水 08-10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