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泸沽湖

作者:吴柳杉 阅读:7 次更新:2025-08-09 举报

  2022年至今,我先后四次到过泸沽湖。两次从昆明入、西昌出,两次反向而行,从西昌进、昆明出。这片湖像被两省温柔分割,三分之一属云南,三分之二归四川,湖畔聚居着摩梭人。有趣的是,云南摩梭人的身份证上多登记为"纳西族",四川的则写成"蒙古族",仿佛连身份都藏着湖的两面性。

  我之所以愿来回奔波,一来是真心沉溺于泸沽湖湖水的蓝,那是能浸到骨子里的清透;二来是想摸透它的文化肌理:神秘的走婚习俗里藏着摩梭人对自由的坚守,漂浮在湖面的水性杨花(其实是波叶海菜花)像是移动的水上花园,用整根原木凿成的猪槽船晃啊晃,把时光都晃慢了,还有那座走婚桥,桥板上的刻痕全是爱情的密码。

  更幸运的是,第二次去时,我遇见了美丽的阿妹。她的眼睛像泸沽湖的水,笑起来有阳光的味道,清澈而温暖。即便后来我回到重庆,她仍会用信纸写长信给我,没错,是那种带着墨香的手写信,字里行间全是泸沽湖的风:比如她种的格桑花开了,比如猪槽船又添了新漆,比如夜晚的星空有多亮。那些信像带着湖水的温度,穿越千里,把泸沽湖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都寄到了我的书桌上。

  有时候我会想,泸沽湖的魅力大概就在这里:它不只是一汪水,更是一个活着的故事:有摩梭人的烟火,有走婚桥的传说,有阿妹的信,还有每个来访者藏在心里的,关于蓝色的梦。

  阿妹写给我的信很有趣,是信也是日记,她都是在给我讲述泸沽湖的美,我把她写给我的书信摘录部分如下,我们一起来感受泸沽湖的美:

阿哥:

  你瞧,你离开泸沽湖已经有九十八天了,可是我还感觉像是和你一起。每天清晨我都会坐在湖边的鹅卵石上,等待清晨的第一缕微光穿透夜幕的笼罩,看着泸沽湖在沉睡中渐渐苏醒。而湖面之上,一层薄薄的晨雾如轻纱般悄然弥漫开来。这雾,似有若无,却又无处不在,给整个湖面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朦胧的美感。在我的心里,这雾就像阿哥一样呢,它无处不在,温柔地包裹着这里的一切,却又让人捉摸不定。

  初时,泸沽湖湖面宛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在晨雾的掩映下,泛着幽微的光泽。雾霭在水面上缓缓流动,仿佛是一群灵动的精灵在翩翩起舞。湖水与晨雾相互交融,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雾。偶尔有微风拂过,湖面涟漪荡开,那雾也随之轻轻摇曳,这时的泸沽湖,就是一幅绝美的油画。

  渐渐地,晨雾逐渐变得浓郁起来,视野里只剩下白茫茫一片,湖水只剩轮廓。此时的泸沽湖,就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用晨雾这层神秘的面纱遮住了自己的容颜。站在湖边,只能听到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声音,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晨曲。

  泸沽湖的晨雾每天都会出现,而且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条件下,晨雾的形态和厚度也会有所不同。在夏季的清晨,晨雾往往比较稀薄,持续的时间也较短;而在冬季,晨雾则会更加浓郁,有时甚至会持续一整天。这些晨雾不仅为泸沽湖增添了独特的景观,也为我们的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渔民们常常会根据晨雾的情况来判断当天的天气和鱼情,以便更好地进行捕捞作业。

  阿哥,在晨雾的笼罩下,泸沽湖周边的山峦也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致。远处的山峰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墨渲染的山水画,山影与晨雾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天然画卷。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在晨雾的轻抚下,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山峰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只留下淡淡的影子在雾中摇曳;有的山峰像是一位巨人,静静地矗立在湖边,守护着这片美丽的湖水;有的山峰则像是一座神秘的城堡,隐藏在雾霭之中,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他的奥秘。

  阿哥,随着太阳的逐渐升高,晨雾开始慢慢散去,山峰的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此时,可以看到山峰上的树木和植被,它们在晨雾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翠绿。山上的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镶嵌在山上的一颗颗宝石。

  阿妹总会时常提醒我离开的时间,她也会及时的给我写信,阿妹的信,总是不厌其详地描绘着每一处细微的变化,连同她雀跃的心情一同打包寄来,让远在重庆的我,仿佛能随时推开窗,呼吸到泸沽湖畔清冽的空气,听到她话语间的轻快笑声。

  我上次去的时候,在泸沽湖的清晨,除了湖面的波光和山影的朦胧,还有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当晨雾还未完全散去,鸟儿们就已经开始了它们的歌唱。各种鸟儿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有的鸟鸣声清脆婉转,仿佛是在诉说着清晨的喜悦;有的鸟鸣声高亢嘹亮,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新一天的到来。

  在湖边的树林里,随处可以看到鸟儿们的身影。它们在树枝间跳跃、嬉戏,时而觅食,时而梳理羽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色彩斑斓的小鸟,它们的羽毛在晨雾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阿妹说,泸沽湖地区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这里有着丰富的鸟类资源。每年的春秋季节,都会有大量的候鸟迁徙到这里,为泸沽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比较常见的鸟类有白鹭、苍鹭、野鸭、鸳鸯等。这些鸟类不仅为泸沽湖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许多游客来到泸沽湖,就是为了欣赏这些美丽的鸟儿,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阿哥:

  你上次问我摩梭族火塘的问题,当时你走的很急,很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你,今天我写信给你说吧。

  在我们摩梭人的家里,火塘是中心,是灵魂。它就安立在屋子正中,用三块石头稳稳托着锅子,炉火终年不熄。这小小的火塘啊,盛放的可是整个家的温暖、故事和岁月。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一家人便会围坐在火塘边,分享一天的劳作和见闻。火塘里的火焰跳跃着,映照着每个人,温暖而祥和。老人们会在火塘边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家族的故事,年轻一代则认真聆听,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关于格姆女神的传说,就在这样的火塘边代代相传。传说格姆女神是泸沽湖的守护神,她保佑着这里的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火塘也是我们社交的重要场所。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坐在火塘边,敬上一杯酥油茶,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在火塘边,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在摩梭人的家庭中,大约有 80%的重要社交活动都是围绕着火塘展开的,火塘不仅是温暖的来源,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呢。

这是一次我离开泸沽湖之前问阿妹的问题,她还没来得及告诉我,我就有事离开了,当然一起问的还有她们关于走婚的故事,我就想问问她们的走婚究竟是怎么的一件事情,因为摩梭族也许是当今中国最后一个有着走婚习俗的母系氏族了。

  阿哥:

  今天,你离开泸沽湖整整二百天了,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再来呢。上次你问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走婚的制度,那我今天也给你讲讲呗。

  走婚是摩梭人独特的婚姻习俗,也是外界对摩梭文化最为好奇的部分之一。在这之前,在摩梭人的社会中,男女之间不通过传统的结婚仪式来组建家庭,而是通过“走婚”的方式来建立亲密关系。当然走婚只是在我们自己族群内部进行。

  先来说走婚,走婚的过程很浪漫也很神秘,这只是你们的看法。其实我们族群内部的走婚,就是信任和责任的表现,它绝对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的草率,首先需要男子和女子互相认同,互相建立感情,爱慕着对方,然后再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双方家长同意以后,那么在某个夜幕降临时,男子会偷偷来到女子的花楼,通过窗户或楼梯进入女子的房间,而在天亮之前,男子必须离开女子的房间,回到自己母亲的家中。如果男女双方确认白头到老,那么他就会带着礼物去女方家提亲,也会给女方的家族带去礼物,这样就相当于公开了他们的婚姻。这种婚姻方式强调了男女之间的感情和自由选择,不受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但是绝大部分摩梭人,终其一生也只会和一个女人或者一个男人,只有极少数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分手。

  走婚制度下的家庭结构也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摩梭人的家庭以母系血缘为纽带,母亲是家庭的核心和领导者。孩子由母亲和舅舅共同抚养长大,舅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母系社会的家庭结构,使得摩梭人的家庭关系更加和谐、稳定。我们几千年的传承表明,摩梭人的家庭纠纷远远低于其他民族。走婚制度不仅是一种婚姻形式,更是摩梭人独特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因为我们不存在夫妻纠纷,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在恋爱,每一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情话,所以也不会有什么争吵。

  不过,现在走婚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摩梭年轻人开始接受现代的婚姻观念,走婚制度的传统逐渐受到冲击。然而,摩梭人依然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神秘的婚姻习俗。

  我上一次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了她们的对歌,其实后来我才知道歌谣是摩梭族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情感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摩梭歌谣的种类繁多,包括情歌、劳动歌、祭祀歌等。

  情歌是摩梭歌谣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在泸沽湖畔,男女青年常常通过情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他们用优美的歌声,唱出心中的思念和渴望。“阿哈巴拉”就是一首著名的摩梭情歌,歌词深情动人,旋律优美动听。在泸沽湖的夜晚,常常可以听到男女青年在湖畔对唱情歌,歌声在夜空中回荡,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泸沽湖之恋》,歌词中唱道:“泸沽湖的水呀,清又清;泸沽湖的山呀,美如画。我心爱的姑娘呀,你在哪里?让我为你唱一首情歌。”这首歌就表达了泸沽湖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劳动歌则反映了摩梭人辛勤的劳动生活。在田间地头、山林湖畔,摩梭人一边劳作,一边唱起劳动歌,用歌声来鼓舞士气,减轻劳动的疲惫。劳动歌的节奏明快,歌词简单易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祭祀歌是摩梭人在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歌曲。在摩梭人的信仰中,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存在,他们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祭祀歌的歌词充满了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旋律庄严肃穆。在祭祀活动中,人们身着盛装,唱起祭祀歌,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敬意。

  摩梭人的歌谣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歌谣,人们可以了解到摩梭人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情感。在现代社会,摩梭歌谣也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这一独特文化的魅力。

  除开摩梭人的歌谣,那些白天出现,夜晚隐藏的神奇的水性杨花(波叶海菜花),在泸沽湖湛蓝的湖面上,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有那用一整根原木挖出来的猪槽船就是一件手工艺术品了,每一艘猪槽船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而那一道道划痕,便是时光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些划痕,有的细小如丝,有的则深而悠长,它们分布在猪槽船的各个部位,船头、船身、船尾,每一道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在泸沽湖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船夫扎西,他的猪槽船上就有着数不清的划痕。其中一道深深的划痕,是在一次暴风雨中留下的。那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泸沽湖的湖面瞬间变得波涛汹涌。扎西为了保护船上的游客,驾驶着猪槽船在风浪中艰难前行。突然,一个巨大的浪头袭来,木舟被狠狠地撞击在一块暗礁上,船身被划出了一道深深的口子。尽管扎西最终成功地将游客们安全送回了岸边,但这道划痕却永远地留在了木舟上,成为了那次惊险经历的见证。船身上的划痕,则更多地是与湖水的长期接触有关。湖水的侵蚀、湖水中沙石的摩擦,使得猪槽船的船身逐渐变得粗糙,一道道划痕也随之出现。这些划痕就像是猪槽船的年轮,记录着它在湖水中漂泊的岁月。每一道划痕都代表着一个季节的更替,一段故事的展开。这些划痕见证了猪槽船一次次的起航与归来,也见证了泸沽湖周边人们生活的起起落落。

  摩梭人的生活,主要就是捕鱼,所以猪槽船也是泸沽湖渔民生活的重要工具,几乎每条船上都放有渔网,而捕鱼也是猪槽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捕鱼的渔网,大多是用当地特有的麻线编织而成。麻线坚韧耐用,能够承受湖水的浸泡和鱼儿的挣扎。渔网的形状各异,有方形的、圆形的,还有三角形的。每一种形状的渔网都有着不同的用途和特点。方形的渔网适合在浅水区捕捞小鱼小虾;圆形的渔网则更适合在深水区捕捞大鱼;而三角形的渔网则常用于在湖岸边的水草中捕捞螃蟹和贝类。

  渔民们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将木舟划到湖中心,然后将渔网撒入湖中,撒网的动作娴熟而优美,就像是在湖面上绘制一幅美丽的画图,渔网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轻轻地落入水中,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渔网在湖水中逐渐下沉,等待着鱼儿们自投罗网。

  在泸沽湖,有一种独特的捕鱼方式叫做“赶鱼”。渔民们会在猪槽船上放置一些特殊的工具,如竹筒、锣鼓等。当他们划着猪槽船在湖面上行驶时,会不断地敲击竹筒和锣鼓,发出清脆的声音。这种声音会惊吓到湖中的鱼儿,使它们纷纷逃窜。而渔民们则会根据鱼儿逃窜的方向,及时地调整渔网的位置,从而提高捕鱼的效率。

  这些鱼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还成为了泸沽湖旅游的特色美食之一。游客们来到泸沽湖,都会品尝一下当地的烤鱼、鱼汤等美食,感受一下泸沽湖的独特风味。

阿哥:

  你离开泸沽湖已经有二百三十天了,我今天来到草海边了,我看着那大片大片的芦苇,长相却是茂盛极了。它们的茎杆笔直而坚韧,从水底的淤泥中奋力生长,直挺挺地指向天空。这些茎杆粗细均匀,大约有手指般粗细,上面布满了一层细细的绒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弱的光泽。每一根芦苇都像是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草海的宁静与神秘。

  芦苇的叶子细长而翠绿,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在夏季,这些叶子生机勃勃,为草海增添了一抹浓郁的绿意。而到了秋季,它们的叶子就会渐渐变黄,与金黄色的芦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阿哥,我不知道你见过大片大片的芦苇的花吗?芦苇花是草海的一大奇观。芦花呈絮状,颜色洁白如雪,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宛如仙女的裙摆。每年的秋冬季节,是芦花盛开的时节。这个时候,整个草海都被芦花覆盖,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白色的海洋。每到芦花盛开时,很多摄影爱好者都会在这个时候来到草海,他们会用镜头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

  夕阳西下,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泸沽湖的草海上,把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金黄色。草海在夕照的映照下,也就变成了一个如梦幻般的仙境。

  阿哥,夕阳的光芒穿过芦苇的缝隙,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线。这些光线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就像洒下了一层碎金。水面上的倒影也变得格外清晰,芦苇、山峦和天空的颜色相互交织,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这个时候,如果你有耐心,一直待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的颜色逐渐变得更加深沉。从金黄色变成了橙红色,再到深红色。整个草海也仿佛被这浓烈的色彩所感染,变得更加神秘而迷人。此时,站在草海边,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的静止,只留下这美丽的夕照和自己的心跳声了。

  阿哥,你并不知道,泸沽湖的草海,也是鸳鸯的栖息地之一。

  鸳鸯的羽毛色彩斑斓,雄性鸳鸯的羽毛更加艳丽。它们的头部有着绿色的光泽,眼睛周围是白色的羽毛,仿佛戴着一副白色的眼镜。背部的羽毛呈现出深褐色,上面点缀着一些白色的斑点,显得格外精致。雌性鸳鸯的羽毛则相对较为朴素,但也不失优雅。它们的身体小巧玲珑,在水中游动时,姿态轻盈优美。

  鸳鸯喜欢在草海的芦苇丛中栖息和觅食。它们常常成双成对地出现,相互依偎,形影不离。据动物学家的研究,鸳鸯是一种非常忠诚的鸟类,它们一旦结成伴侣,就会相伴一生。在草海的水面上,经常可以看到鸳鸯在水中嬉戏。它们时而潜入水中捕食小鱼小虾,时而浮出水面,梳理自己的羽毛。它们的叫声清脆悦耳,仿佛是在诉说着彼此的爱意呢。

  阿哥,每到冬季,草海就会迎来大量的鸳鸯。它们从北方迁徙而来,在这里度过寒冷的冬天,每年冬季在草海栖息的鸳鸯数量会达到数百只。当地的居民也非常爱护这些鸳鸯,他们会在草海周围设置一些保护措施,为鸳鸯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环境。游客们来到草海,也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到这些美丽的鸳鸯,感受它们的可爱与灵动。

  阿哥,今年的冬天,你会回来泸沽湖吗?

  上次阿妹给我写信说,她们会在火塘边传承关于格姆女神山的传说,其实就没有给我写信说清楚。为此,我又专门写信问她了。

阿哥:

  传说泸沽湖一带原来并没有山,而格姆女仙经常和众男山神夜里从北方飞来湖里洗澡,谈情说爱,雄鸡报晓时又飞回北方。某夜,众男山神等候了很久,格姆女神姗姗来迟,他们正要嬉戏,可是雄鸡报晓,东方发白,他们飞不回去了,于是格姆便流落在泸沽湖畔,变成了格姆女神山,众男仙则簇拥在她的周围,分别变成了哈瓦男神山、则支男神山、阿沙男神山等。还传说格姆女神很是个很善良的神,她经常骑着白马(一说骑鹿)外出巡游,不仅保佑这一带的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且特别赐予妇女体壮貌美、婚姻幸福、子孙繁衍。又说这位恪姆女神十分美丽,她与周围的男山神结交"阿夏"(情侣),过着自由的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格姆女神的节日,各地山神都要前来聚会欢娱。

  格姆山,它宛如一位守护神,静静地伫立在泸沽湖的一侧,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摩梭人。在摩梭人的文化里,格姆山被奉为女神山,是我们心中最为神圣的存在。

  从远处眺望格姆山,其山体雄伟壮观,轮廓清晰而优美。山峰高耸入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巍峨。山顶常常云雾缭绕,仿佛是神山戴上的一层神秘面纱,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转山节,以虔诚的仪式来祭拜格姆女神。

  在转山节这一天,我们会身着盛装,带着丰盛的祭品,沿着古老的转山路线,绕着格姆山缓缓前行。我们一边行走,一边诵经祈福,表达对女神的崇敬和感恩之情。整个转山节期间,山上山下都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欢乐的节日气氛。

  阿哥,格姆女神山,在自然景观方面也独具特色。山上植被丰富多样,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物。山脚下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有松树、柏树等高大的乔木,还有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逐渐变得稀疏,出现了高山草甸和岩石裸露的地带。在不同的季节里,格姆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风貌。春天,山上百花盛开,五彩斑斓;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冬天,山顶被积雪覆盖,银装素裹,宛如一座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格姆山的魅力,泸沽湖景区修建了格姆山索道。乘坐索道上山,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体验。

  当游客坐上索道缆车,随着缆车缓缓上升,泸沽湖的美景便逐渐展现在眼前。从空中俯瞰,泸沽湖就像一面巨大的蓝色镜子,镶嵌在群山之间。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湖中的岛屿和周围的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缆车在上升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山上的各种植被和野生动物。偶尔还会有一只小鸟从缆车旁飞过,给旅途增添了一份惊喜。

  索道的修建不仅方便了游客上山,也为格姆山的旅游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据景区工作人员说,自从索道开通以来,每年到格姆山旅游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索道的运行速度适中,既可以让游客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山顶。在山顶,游客可以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整个泸沽湖的全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山顶还设有一些休息和餐饮的场所,方便游客休息和补充能量。

  在格姆山的山顶,有一个专门供人们祈愿的地方。这里摆放着许多经幡和玛尼堆,玛尼堆则是由一块块刻有经文的石头堆积而成,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来到这里的游客和当地的摩梭人都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许下自己的心愿。有人祈求家人健康平安,有人祈求事业顺利,有人祈求爱情美满。他们将写有心愿的纸条系在经幡上,或者将自己带来的石头添加到玛尼堆中,希望自己的心愿能够得到实现。

  对于我们来说,在格姆山祈愿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我们相信,格姆女神能够听到我们的心声,并且会给予我们庇佑和帮助。

  今年夏天,我最后一次去泸沽湖,到达的时候,已经天黑了,泸沽湖的天空像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而银河则是镶嵌在其上的璀璨光带。在城市里,由于光污染严重,人们很难一睹银河的真容。然而在泸沽湖,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灯火,光污染几乎为零,成为了观赏银河的绝佳之地。

  银河横跨天际,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遥远的宇宙深处流淌而来。它由无数颗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闪烁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银河中星星的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方星星密集,形成了明亮的星团;有的地方星星稀疏,显得更加深邃。

  传说中,银河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桥梁。在泸沽湖的星夜下,人们仿佛能看到牛郎和织女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他们的故事也为这片星空增添了一份浪漫的色彩。不同的星座在银河中也清晰可见。夏季的夜晚可以看到天蝎座和人马座,它们仿佛是守护着银河的神秘使者。我和阿妹躺在湖边的草地上,仰望着星空,寻找着自己熟悉的星座,感受着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在泸沽湖的星夜中,除了璀璨的银河,岸边的灯火也为这片夜色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摩梭族的村落分布在湖的周边,夜晚,村落里的灯火星星点点地亮起,与天上的星星相互呼应。这些灯火大多是传统的木质房屋里透出的温暖灯光,它们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温馨。

  每一盏灯火背后都有着一个故事。有的灯火下,是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分享着一天的劳作和收获;有的灯火下,是年轻的摩梭男女在诉说着彼此的心意。这些灯火见证了摩梭族的生活和文化传承。在泸沽湖的一些民俗活动中,灯火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会手持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火光会将整个夜晚点燃。

  除了村落里的灯火,湖面上偶尔也会出现星星点点的灯光。那是当地渔民在夜间捕鱼时使用的灯光。他们驾着独木舟,在湖面上缓缓前行,灯光在水波的荡漾下闪烁不定,仿佛是夜空中坠落的星星。这些灯光在黑暗的湖面上显得格外渺小,但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它们是渔民们生活的依靠,也是泸沽湖夜生活的一部分。

  我回到重庆没有几天,就收到阿妹的来信了。

阿哥:

  我昨天晚上去了走婚桥,夜里的走婚桥真的很好看。月光落下来,把桥板染成了银子色,每道木纹里都藏着光,像谁把星星磨成了粉,撒在了桥上。桥栏上的彩绳在风里晃,红的像格姆女神的腰带,蓝的像泸沽湖的水波,黄的像草海的花,像把整个春天都系在了桥上。我的妹妹阿依拉和扎西顿珠坐在桥中央,扎西顿珠抱着马头琴,琴身的银饰闪着光。他唱:"格姆女神的银裙飘啊飘,泸沽湖的湖水摇啊摇,我心爱的姑娘啊,你像草海的风,吹得我心痒。"声音像流水,裹着苏理玛酒的香,把草海的风都染成了甜的。阿依拉捂着嘴笑,银镯子撞在琴身上,发出清脆的响,把月亮都撞得抖了抖,掉进了她的裙摆里。"你别唱了,"她娇嗔着,"被别人听见了怎么办?"扎西顿珠笑着把她的手放在琴身上:“怕什么?格姆女神在看着我们呢,她会帮我们保密的。”

  我那时坐在桥边的玛尼堆旁,摸着石头上的月亮。石头有的光溜溜的,有的带着裂痕,有的沾着青苔,像藏着不同的故事。风里飘着苏理玛酒的味道,混着草海的青苦,像所有有情人的故事,都泡在这酒里,越陈越香。卓玛说:"阿夏就是你愿意等,我愿意来。"不是枷锁,不是束缚,是像太阳每天升起,像湖水每天涨落,像走婚桥的木板换了又换,可桥上的脚印,永远都在。

  可是,我经常问自己,我的阿夏在哪里呢?阿哥,你下次来泸沽湖,我也要带你来走婚桥,让你来看看走婚桥刚换好的木板和桥旁的玛尼堆。

  我在泸沽湖生活的时间和阿妹写信告诉我的泸沽湖,都只是泸沽湖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她依然还隐藏在神秘的面纱之下。我想,关于摩梭族,关于泸沽湖,我一定会让阿妹告诉我更多更全面的故事,以后我自己也会更多的去了解,不会再让阿妹数着日子给我写信。

  2025年8月5日

上一篇: 行香子.初秋小雨

下一篇: 繁华未落尽诗联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