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灵芝之乡”灵芝美

作者:班祖恒 阅读:64 次更新:2025-06-23 举报

                     “灵芝之乡”灵芝美


日前,一位外地既是记者又是作家的朋友来到田林,让我陪他到旧州镇走走——他是在媒体上看到该镇那度村灵芝人工栽培的报道后慕名而来的。


无独有偶。贵州省黔西南州文联目前正在组织创作一部大型纪实散文集,向南盘江所穿越的滇黔桂三省(区)近30个县(市、区)征稿。不久前,该书主编田景丰教授还率编辑组一行5人深入到包括广西田林县在内的各县(区、市)征稿。县文联把北路壮剧当作田林县的选题之一,安排我承担这一写作任务。而成形于清乾隆二十五年的北路壮剧,就是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那度村。


完成初稿后,我把书稿发给田景丰教授,他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我想,陪同朋友到那度走一走,也许给我的改稿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可谓一举两得。


田林县有着“中国壮剧之乡”“中国八渡笋之乡”“中国灵芝之乡”“中国油茶名县”四张亮丽的“名片”,其中灵芝以野生闻名,县内所产野生灵芝品质好、数量大,年产野生灵芝400多吨。2014年田林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灵芝之乡”称号,2018年2月农业部对田林灵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灵芝,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具有保肝解毒、治疗糖尿病、改善心血管系统、肌肤美白、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咳喘痰多、虚劳症等。1992年建于田林县的广西伟健药业有限公司,以野生灵芝为原料生产的灵芝酒、灵芝口服液等系列产品远销海外,远近闻名。


野生灵芝在田林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我的老家那烧屯,原属田林县者苗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时与本大队三个生产队一起划归新建的福达瑶族乡,设置平封村。2005年福达瑶族乡与八渡瑶族乡合并,名称沿用八渡瑶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设在福达。


灵芝在我的老家壮话方言叫“耳守桩”,意即“守护木桩的灵菌”,它因为长在砍伐后腐烂的木桩周围而得名。小的时候,上山跟父亲安铁夹或跟母亲捡野生食用菌,我们就经常采摘到灵芝。


我们当地的灵芝有红、黑两种,顶部表面光滑油亮。曾听一个同事说,用红灵芝煮成茶汤,对初患的胃病有着“断根”的疗效;黑灵芝更是珍贵,据说有很好的抗癌作用,目前市场上的干货,每斤卖到300多元。


田林县引进灵芝人工栽培项目,已有10多年的历史。2011年,被誉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林改工作在田林县完成。为了避免确权到户后,老百姓没有办法发展,可能引发砍树卖树的可能,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配套改革的主攻目标,立足县域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制定了林下产业发展规划,把“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蜂、林菜(瓜果)、林草”确定为发展方向,其中的“林菌模式”,就是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菇、灵芝、木耳、香菇等食(药)用菌。为了确保灵芝项目取得实效,县委、县政府还于2012年由一名县政府分管领导率领县林改办的有关技术人员,到位于香港的广西伟健药业有限公司总部进行了考察。座谈会上,该总部领导对田林县为药企培植原料,竭诚为药企服务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赞赏。


随后,我所在的国有林场也在我的老家平封村和利周瑶族乡和平村启动了菌棒袋装式灵芝培植项目,那些油黑的灵芝密密麻麻地长在一个个菌棒袋上。之后,一些乡镇也纷纷进行了培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踏入那度村后山的林子后,只见那一朵朵色泽赤红、朵大肉厚的灵芝,宛如精心摆放的艺术品在林间地上有序铺展开,密密麻麻,很是壮观。那度村这种灵芝培植方法与我们林场以前的培植方法不同,是把菌种埋在地下,长出的灵芝也像野生灵芝那样从地下冒出来,所不同的是野生灵芝围着树桩而长,而这种培植方法,施工更为简便,菌种埋到之处都能长出灵芝,而且长出的灵芝个儿很大。


在那度村灵芝种植基地,负责人曾益权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


“灵芝种植基地通过‘村集体+龙头企业+专业公司+农户’的模式,成功盘活当地闲置的山林资源,既为旧州镇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约420万元的收入,还吸纳了周边200多名群众前来务工,让林农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鼓了腰包。”


“基地里的灵芝每种一次可以采收三批,第一批计划9月底采摘完毕,采摘下来的灵芝拉到厂里加工后,销售给广西伟健药业有限公司。目前,林下灵芝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0多亩,总产值可达2400万元。”


从灵芝种植基地出来后,我们来到“元气灵芝小站”咖啡馆,这是一个新颖的产业创新。我们惊喜地看到,慕名而来的游客正排队体验“灵芝+咖啡”的新奇组合。放眼望去,屋内整齐展示着灵芝标本、孢子粉展示罐,展架上陈列着以灵芝为主题衍生的文创、风物土特产等各类产品琳琅满目,菜单上“灵芝美式”“灵芝拿铁”等创意饮品深深吸引了我们。


“‘灵芝之乡’灵芝美!”我们不由赞叹。


离开那度村,我们一路沉思:那度村这种把灵芝种植、销售、加工融入文旅产业的成功实践,不正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这一乡村振兴目标的鲜活样本吗?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今日作家》签约作家,已出版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小说集《市井偶拾》、报告文学集《浪海观潮》、散文集《那人 那事 那景》。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