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凤庆木氏父子
鲜为人知的凤庆木氏父子
陈开心
日月如梭,世事变化无常。很多人,很多事,不是被后人淡忘,就是被埋在历史的记忆深处。是金子,无论埋得多深,也无论埋了多久,只要它能够重见天日,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前些天,笔者受邀前往凤庆县勐佑镇中和村采访“凤庆顺天昌茶厂”厂长木森。在采访中发现,木森的曾祖父木正明、祖父木锦春、叔祖父木逢春和木遇春都是了不起的风云人物。只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没有被编写到史志书籍之中,导致他们的事迹鲜为人知。
经征得木森厂长的同意,我将他提供的材料略加整理并公之于众,以飨读者及乡人。
建议知府琦璘倡导种茶者——木正明
木正明(1858—1935),祖父木占甲、父亲木文美、母亲马氏。木正明字顺卿,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农历腊月13日。同治十二年(1873)清军攻破顺宁城,全城回民六百余户二千余人被清军杀害,木正明躲避于城中牛角巷汉族曾家,蒙曾用臣母亲收留,认之为子幸得活命,并教以皮革手艺。事件平息后,木正明闻右甸动庭寨尚有回族30余户,遂辞别曾母去动庭寨。当时勐庭寨金五梭任回族教长,乃收木正明为学生,住清真寺读回教经文,金教长重木正明诚实忠厚,聪明善良,将侄女金凤许以为妻,光绪八年(1883)结婚。婚后木正明、金凤夫妇回顺宁。木正明做皮革,金凤做凉粉勤俭渡日,为时近两年。之后,木正明去云县挑盐回顺宁销售,顺宁城街为五天一街期,每街挑盐两趟。半年后买了一个骡子,每次便可运盐一挑一驮收入增多。经木正明夫妇精心经营节俭渡日,数年后已有骡马数匹,积攒七十两银子,于光绪十三年(1888)买得城内东门街住宅一院,房价银子一百两,禹光迁大人借木正明银子30两。数年后木正明赶马经营商业逐渐发达,即结伴去耿马,镇康贸易,进一步到缅甸旧都瓦城(曼德勒),生意更好获利亦丰,家境已成小康。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时任顺宁实业局局长的木正明向顺宁知府琦璘建言,说顺宁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茶。知府琦璘认可,并采纳木正明的建议,带头捐出自己的养廉银50两用于采购茶籽推广茶叶种植,在知府琦璘的带动下,顺宁城贡生陈维寅也捐银50两,其他官员和实业家也或多或少的捐出一些银两。当筹到一些银两之后,知府琦璘便派遣木正明和甘自东到双江勐库学习种茶。学习结束返回凤庆时,两个人用马帮驮回通过精心挑选的优质茶籽三千斤。 琦璘命将城西凤山辟地种茶,三年后能采摘制茶,其味美而清香,琦璘将茶运到北京进贡皇室,命名为凤山茶。于是实业局甘自东、木正明竭力倡导私人种茶,到宣统元年顺宁全境已普遍种茶,到1939年全县种茶面积达14748亩。自此,茶树就在凤山肥沃的土地上蓬勃生长,木正明的人生也与栽茶,制茶,运茶和卖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辛亥革命后,琦璘知府被哥老会头子唐占标杀害,木正明向唐占标要得琦磷尸体,送到东山寺大坟坝路右安葬,并出钱令其长子木锦春将琦磷之妻及两个儿子护送到昆明交与云南军成府,顺宁光复后,因新知府张汉皋尚未到任,李根源派其族叔李学涛带兵数百到顺宁安民。李学涛等人趁机在顺宁筹款征粮胡作非为,李根源闻讯后,派新军一个营由营长钟香藻率兵到顺宁征讨,顺宁局势混乱,战事一触即发,木王明出钱出物出力奔走于各部之间劝和,民军两部撤出顺宁,战事平息,纠纷化解,对顺宁地方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张汉皋到任后知木正明忠厚善良,维护地方安稳功劳卓著,乃请求省政府嘉奖,云南省军政府财政厅委木正明为顺宁厘金官,云南督军蔡锷授予木正明上校军衔,张汉皋知府又委任木正明为顺宁商会会长兼任公断处处长,华丰公司总经理等职位。
因子长成,木正明将商业贸易交长子木锦春和次子木逢春分头经营,自己转办公益事业,凡修路造桥皆首先倡导。如澜沧江青龙桥,东西两岸之石路,东至鲁史犀牛,西至顺宁城所有路面、保坎堤坝、桥梁、涵洞等,督工两年,不问家庭事务专心监修,尽职尽责,使往来行人履险如逸至今尚存。又顺宁城南去云县,北上昌宁,西往镇康三条茶马大道,亦木正明倡导和督工,施工中一去总要数月,直至任务完成才回家中。因木正明修桥铺路热爱公益事业,顺宁县参议会赠木正明《热心路政》大红匾悬挂于木家大门上。
木正明任顺宁商会会长和公断处处长历时18年,但凡人民有纷争事故都找其处理。木正明善于辞令,排难解纷劝和,使当事双方和好亲善免于诉讼,全县居民莫不口碑载道。木正明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但凡修路造桥出钱出力皆居首位,救困扶危视如己事,顺宁县立中学校舍和三层楼大讲堂,清真街之财神殿皆其监修。因通红白旗战乱,顺宁回民无礼拜寺,光绪十九年(1893)木正明买得土地一块,建草房一间作清真寺,后来又把草房改建成瓦房。民国十入年(1929)计划扩建礼拜寺,增购土地,请人绘图设计,预定材料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将石脚基础做好后,木正明突然得病归真,清真寺暂时停工,延期至明国二十入年(1939)由其长子锦春及其族人兴建,式样工程,一律依照木正明图纸设计施工,建成一楼一底,楼上礼拜,楼下办公开会和做教室。
木正明世守伊斯兰教教规,常守拜功,旅行在外也要把斋礼拜,对于听讼天经时,或自己念诵时,礼拜时,至诚无私,虚心敬意。随时随地都为穆民之模范,尊师重道有古圣贤之风度。凡来顺宁间或途径顺宁之教胞,不论认识与否,均设席招待,生平如是,从未急慢。经常对其子女及家人说,穆圣有句话:“客人来时把幸福带来,客人去时把祸急带走”。木正明赠送昌宁县清真寺一块书写《唯真唯一》牌匾以表对伊斯兰教的至诚。
民国二十四年(1935)3月28日,木正明突发疾病辞世归真,享年77岁。
“顺天昌”商号创始人”木锦春
木锦春(1885—1951),木正明和金凤之长子,人称木大。
木锦春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农历10月10日。幼时家境困难一贫如洗,住在小青树街,8岁时迁到东门街。自幼聪敏好学,追求上进,上午就读私塾,晚上读回族经文。15岁时随父到缅甸腊戌经商,数年后父亲木正明将马帮及贸易事业交于木锦春和木逢春分头经营管理。初期木锦春每年冬春两季到缅甸腊戌、仰光二至三次,获利甚丰,创造出较好局面。之后,木锦春扩大茶叶流通渠道,产、供、销一条龙,在缅甸腊戌、瓦城(曼德勒)、仰光等大城市开设“顺天昌”商号,带动顺宁商业贸易发展。1926年去泰国清迈发展,因沿途瘴疠所致,所有骡马悉数死去。归家时身患重病,岌岌可危,经多方医治逐渐好转。此后,木锦春不再外出经商,就在顺宁专事茶叶种植,经木锦春20多年的辛勤劳苦,自家种植茶树约150万株,年产干茶3000多驮,销往缅甸、下关、昆明等地。
1935年木锦春为顺宁商会会长,热情主动地帮助外地到顺宁经商的生意人排忧解难。凤仪回民马存兆在《觉路遥》一书中曾有记述。木锦春与楚雄人马汝胭家的“衡和”商号,顺宁甘泽光(正先)家的“裕衡”商号,木家的“顺天昌”商号合股创办顺宁衡裕昌电力公司,供应顺宁县政府机关照明和街道路灯,碾磨加工等。木锦春曾计划在清水河村自家土地内创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水力发电站,请顺宁省立中学高中部数理教师张启树老师担任工程师。已勘测设计完毕正要动工之时,因顺宁“共革盟”之乱,其志未能如愿。木锦春还在云县县城开过电影院,放映无声电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外来跨国、跨省大商号(永昌祥、茂恒、复春和、宝云通)和本地中小商号的各种商业贸易事务、促进顺宁地方贸易发展。
1939年,中国茶叶总公司派郑鹤春、冯绍裘、吴国英、祁增培、唐庆阳、李祖良等人到顺宁创办茶厂,木锦春被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寿经纬聘请为顺宁实验茶厂建筑委员会委员。木锦春协助顺宁实验茶厂购买小东门、小北门到迎春河边的田地数百亩,并代买各种建筑材料,为顺宁茶厂建设计划、监工,为顺宁实验茶厂建设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为收复失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军等大批远征军将士集结顺宁、云县、临沧等地人力物力进行军需物资运输。起初只靠人力挑背,效率低下,顺宁县政府决定成立“顺宁县骡马大队”,委任木锦春为大队长。木锦春首先将自己家骡马80余匹全部投入,并捐款捐物调集全县各乡镇强壮骡马,还动员巍山马帮参加,组成浩浩荡荡的骡马大队,专门运输各类军用物资,使得远征军将士得以顺利作战,保家卫国。木锦春善于经商,精于理财。他在清水河陆续买了几座荒山采矿石,开办炼铁厂,铸造出二尺四寸、二尺八寸大铁锅供应县内外用户。如今炼铁大炉遗址依然尚存,被后人称作大炉河。采矿山被人称为打汞山,运矿石之车道被后人作为国有林和集体林林权分界线。又在清水河边办造纸厂,专抄土纸(手抄纸)供应本县及邻县需求。还在东门街开设荣华制革厂,专制皮鞋、皮鞍、 皮箱、皮搭子、子弹袋等各类皮件,产品远销镇康、耿马、缅甸等地。在清水河村境内所栽茶树300多亩,核桃树、梧桐树至今当地民众还在收益。其地址被人们称为木家茶山、木家马厩、木家梨树。
木锦春热爱公益事业,关心地方教育,曾向顺宁图书馆捐赠二十四史300余册。秉承父志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筹资兴建清真寺,式样工程一律依照父亲木正明图案施工,至今仍被县城回族同胞使用。将东门外至清水河村约15公里土路全部砌成石板路,至今还被清水河村、东山村、大麦地村等民众使用。木锦春在父母分给两百亩良田之外,相继在本县勐佑、洛党、邻县昌宁、云县购买良田数十亩,成为顺宁及邻近各县经济活跃、田地众多,最善经营之人。
木锦春为人善良仁德。1946年腾冲人张问德到顺宁任县长,在办理匪案时采纳木锦春恩威并用,攻心为上,宜剿必剿,宜抚必抚的建议,在剿灭郭大寨乡惯匪龚太久之后,对盘踞营盘活跃永德镇一带的沙有元进行招抚。1949年4月3日,“共革盟”进占顺宁,顺宁县长朱兆在县署设宴为“共革盟”头领们接风。席中,“共革盟”司令钟世俊向朱兆县长索要军衣三千套,军鞋三千双,顺宁县参议会议长反驳说:“八年抗战顺宁老百姓应付各种征派,早就疲于奔命,民生调敝,不堪言状,贵军乃革命起义,大家都认为民困可苏,能过上几年好日子,而贵军一到就门户摊派,革命起义,真如是吗?”钟世俊恼羞成怒,拔枪威胁,其部下亦拔枪相向,木锦春挺身说:“这三千套军衣,三千双军鞋,若等开会筹措,要耽延时日,先由我垫款出来,明天就去办。”
一诺千金,片言解困,危机化解,顺宁县众官员得以脱困。
木锦春一生勤奋,不沾烟酒,忠厚善良,发展实业,振兴地方经济,在顺宁及滇西各县颇具声望。1951年3月23日,因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木锦春遭到迫害,残酷折磨致死。享年67岁,葬于城东郊大蟒山回族墓地。
十滴水之父—木逢春
木逢春(1888—1980),木正明与金凤之次子,人称木二。
幼时在顺宁城内杨柱五私塾读书。12岁时随父亲兄长到缅甸腊戌、曼德勒、仰光等地经商,在缅甸腊戌与大舅爹金和斋居住3年。
民国二年(1913)到上海南洋医院读书。读书期间到江南江北5省读书游历考察。在南洋医院就读4年后毕业,期间,接妻马兰仙,长女木成华母女到上海共同生活3年。回滇后先后在腾冲、顺宁等地开设顺宁体仁药房、后在昆明正义路开设爱国药房,并制售鸡血藤膏,鹿衔草膏等药。1939年抗日战争中,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正义路爱国药房被炸毁。木逢春又买得南通街81-83房
屋铺面3间。开设药房,与其妻马兰仙研制碧腊水、爱儿宁、六神丸、痔藓膏等救治良药25种,其中碧腊水专治人畜吐泻、伤风感冒及外伤搽敷,六神丸和痔藓膏有清热消炎止痛等特效,产品销售国内外及东南亚。25中药品中有万金油、九转丹两种引动南洋“永安堂”大药房。“永安堂”大药房派代表胡荣渊来昆,用金钱买通昆明市长陆亚夫,把木逢春爱国药房药品拿去焚烧,不准生产销售,引发诉讼。赖内弟马樊廷操劳,公理战胜金钱,官司胜诉,胡荣渊花了钱输了官司,垂头丧气回南洋。
木逢春6岁时就读于当地私塾,爱读古今医学典籍,还跟随父亲勤奋学习祖传中草药医术并尝试百草,精心研究功效。在此期间,木逢春接触了西医,当时很多乡民视西医如恶虎,不敢轻易尝试,但他看到西医治疗某些疾病疗效显著后,认为中国的中草药医术,必须与西洋医术相结合,方能成为完善的医术。于是决定学习西医。1907年,木逢春来到了上海南洋医学专科学校,用四年的时间学习西医医术。在此期间,他开始尝试把西医的致病原理学说和中医医学相结合。
从上海毕业后,木逢春回到了云南凤庆老家,在父亲帮助下开设了“体仁堂”药房。自主经营药房后,木逢春爱思考、敢创新的能力逐渐展现出来,他研制了自已的第一种药品“鸡血藤膏”,专治妇科疾病,疗效基好,受到患者称赞。随后,木逢春又研制了治疗妇科疾病的第三种药品“鹿衔苹膏”,也受到患者称赞。此后,他在凤庆一带的名声逐渐响亮起来。
1929年,木逢春带着妻子马蕙芸移居腾冲。当时滇西一带多马帮,马帮队伍经常要翻越崇山峻岭,穿越瘴气弥漫地带,很多牲口和赶马人染上了痢疾、霍乱死去。木逢春寻思,要是能研制出一种能治疗痢疾、霍乱的药物,那就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有此想法后,他立即动手,开始着手研制。他在腾冲试验了数百次,但都没有成功。1933年春,木逢春夫妇为了拓展医务,从腾冲来到昆明,在南通街开设了“爱国药房”。后来为了纪念‘九一八’事件,他还将研制的一种治疮疾的药物取名‘九一八药膏’”。在昆明期间,木逢春继续研制在腾冲时没有研制成的治痢疾、霍乱药物。刚开始时,他在牲口身上试验,经过无数次试验后,又在自己身上试验,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最终制成灵药,取名“碧腊水”。“碧腊水”专治人畜霍乱吐泻,伤风感冒,并治外伤,疗效神奇。此药一经问世,立即声名远播,销路十分好。省内外各大小马帮都赶来买药,缅甸、泰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也有很多人闻名前来购药。“碧腊水”虽然十分畅销,但木逢春并没有将其当作敛财之物。他的‘碧腊水’售价很便宜,只卖成本价,遇到一些没钱的病人,不但免费赠药,还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在研制出“碧腊水”后,木逢春没有停下创新步伐,接着又研制了“夹汗药”和“痔癣膏”等多种药物,均疗效显著,价格便宜,远销海内外。1935年,因长期夜以继日研制新药劳累过度,加之长期接触中西各种药物,本来就高度近视的木逢春双目失明,后到越南河内请西洋医生动手术后,视力恢复。
1938年,滇军六十军出滇抗日,木逢春将大批碧腊水捐给抗日健儿。1940年至1942年,云南霍乱流行,木逢春极力扩大药品生产,供应社会急需。1939年木逢春被选为云南省回教协会常务理事,在10年任职期间,除从事医药经营外,还出资在昆明开设穆光书店,聘请回族学者马坚、纳子嘉,马伯安等人撰写文史资料。出版过《杜文秀建国十八年》等书,还与马伯安等人将散布在昆明市内的大量清真寺房屋清理修葺。1950年,木逢春之妻马蕙芸同往伊斯兰圣地麦加觐见,将随身携带碧腊水等药品和穆光书店出版的各类书刊,赠送给世界各地穆斯林。1952年,木逢春因牵涉回联会问题被囚3年。1956年木逢春开设的爱国大药房加入合作社,1957年转入团结化工厂,1958年归并五华制药厂。木逢春主动将碧腊水秘方献出,改名“十滴水”由国家生产。其妻马蕙芸及长女木成华以工人身份到制药厂工作,木逢春本人在晓东街78号自家房屋开设诊所,专治皮肤顽藓等症。
云南解放后,木逢春以合作方式加入当时位于五华山附近的五华制药厂,并把自己历尽艰辛研制而成的“十滴水”药方无偿捐献给国家。
从1961年起,木逢春将一生所学医技传授给女儿木成华和孙子木臻富、木臻贵。木逢春夫妇专研教义,曾编写《教义摘要》留给木氏子孙。10年劫难中,木逢春,马蕙芸夫妇于1969年被下放到凤庆县凤山镇凤山大队务农,1980年8月7日在昆明归真,享年92岁,葬于昆明金家山回族墓地。
抗日功臣木遇春
木遇春(1903—1975),木正明与金凤之四子。人称木四。
木遇春自幼天资聪颖,性情忠厚,父兄鼓励其用心读书。由小学至中学,学习勤奋,能书能画,为学校优等生。23岁时升学到昆明,经前辈指导由越南海防经香港到上海入大学。目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非武力不能救国,经诸兄勉励资助,东渡日本考入户山学校学军事,毕业后再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二十二期陆军步科学习,苦读三年后毕业,时值日本侵略中国,进兵侵占东北。基于爱国义愤,木遇春1931年底乔装回国,先后在福建、广东两省部队任少校中校军事教官,教练新兵。1933年云南省扩建新军准备抗日,经云南省主席龙云一再电召,转回昆明服务桑梓,任云南省教导团步兵科中校副主任。一年后,成立高射机关枪军士队,木遇春担任队长,训练高射机枪军士人材。当时,云南省尚无防空设施,难以自卫,木遇春建议创设云贵绥靖公署直属高射炮营,并担任营长,训练新兵购置军械,一年后成为劲旅,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云南出兵抗日,高射炮营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转战华北抗日前线卓有战绩。又在云南省另招新兵工营,扩编为高射炮大队,1940年日本飞机先后由广东围洲岛及越南起飞轰炸昆明,高射炮大队已做好抗敌准备,事先在军事指挥机关,工厂及军事目标布署以及防空保卫任务。1940年9月,日机首次空袭昆明,高射炮部队首战告捷,击落日本飞机并俘虏飞行员池岛,飞机残骸运入云南省民众教育馆展现。此后,日本飞机虽频频侵犯,但畏惧地面炮火不敢盲目投弹,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1942年,高射炮大队扩编为独立高射炮团,木遇春升任上校团长。木遇春扩大防空范围,重点加强石龙坝发电厂、马街、茨坝、海口各工厂及滇越铁路沿线,河口,个旧等地均派高射炮部队驻防以加强防空,配合中国空军及美军飞虎大队作战攻击日本飞机。日本飞机渐自敛迹,抗日后方根据地之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支援前线抗战获得最后胜利。
1935年,日本侵略我国,愈来愈深,其势必将大举,以亡我中国,而我省向无防空设施,难以自卫,乃建议上级创设云贵绥靖公署直属高射炮营,担任中校营长,训练新兵,购配军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云南出兵抗日,乃将全营官兵编入滇军60军,转战华北,掩护部队,著有战绩。在滇省另招新兵二营扩编为高射炮大队。一年之后,晋升国军上校团长,兼任昆明高射炮大队大队长。
1940年1月4日晨,云南高射炮兵大队长木遇春命令吴宗舜(时任高射炮兵大队第二营少校营副)率第二营的第六、第八、第九三个连去负责滇越铁路开远至河口间的防空任务,限当晚连夜乘火车出发,到达防地后,立即做好准备战斗工作。五日晨六时到达开远车站,铁路局的督察长郭尧卿和开远站长已在车站等候我们,并给部队准备好了早餐。早餐后,他和郭督察长就开始研究。首先由郭督察长结合地图说明开远至河口间每座铁桥的位置和桥的情况,沿线整个铁路的情况,以及铁路附近居民情况等。 营指挥部设在屏边县的湾塘车站,因为这里地点适中,住地离车站很近,有通信设备,指挥联络方便,且气候较好,作为营医务室较为适宜。第六连连长马秉儒(昆明回族)及所部负责波渡菁悬空人字桥的防护任务,连部设在罗姑。吴宗舜兼任连长的第八连负责湾塘、白寨、老范寨间铁路的防护工作,连部设在湾塘。第九连连长杨文波及所部负责开远、雨过铺,大间铁桥的防护任务,连部设在雨过铺。
波渡菁的悬空人字桥是防护重点,也是敌机轰炸的主要目标。由木遇春负责。该桥位于罗姑与湾塘之间的波渡河上很高的半空中,两岸是高山悬崖。从罗姑下坡到坡底的这段铁路成一倾斜度很大的三角形字形,桥位就在三角形字形的尖端。桥的两端直接压放在很长的钻洞口上,无一点宽裕之地。三角形字形铁路两端的高差在一千公尺以上,根据这一地形的情况,木遇春和马秉儒连长反复研究,只能置之死地的把四挺十三厘米二高射机关枪分别配备在桥两端的高山顶上,这样才能迫使敌机不能采用低空投弹和俯冲投弹。也才能保证悬空人字桥不致遭到敌机的破坏。结果,虽经敌机多次进行轰炸,桥四周已无一草一木,但这座工程艰险,世界闻名的铁路悬空人字桥依然无恙的屹立于波渡河上。为中华民族神圣的抗战担负着神圣的责任。
1940年,日本飞机先后由广东省围洲岛及越南起飞轰炸昆明,先期布置高射炮防护机关工厂及军事目标,是年9月,日机首次空袭,高射炮部队首次告捷击落日本飞机,捕获驾驶员池岛。将飞机残骸运入云南省民众教育馆展览,人心大快,自此日本飞机虽频频来犯,但畏惧地面炮火,不敢低飞盲目投弹,人民生命财产之损失,得以减少。1942年,扩编为独立高射炮团升任少将旅长扩大防空范围。如石龙坝发电厂、马街、茨坝、海口各工厂以及滇越铁路沿线河口、个旧等地均派队驻防,配合中外空军,攻击敌机,日人渐自抗日后方根据地之生产,交通运输,得以维持,完整支持前方获得最后胜利。防空部队之功未可量也。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木向东与陈纳德将军密切配合创造了奇绩。
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空中强盗。创造了击落和击伤日机2600余架,击沉和打坏2230000吨日本商船和44艘海军船只,毁损日军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13000艘,毙敌66700多名…的二战空战史上的奇迹!不仅如此,他还指挥飞虎队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军队运送了80多万吨的急需战略军用物资。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46年,国民党国防部调木遇春赴南京任国防部服役业务处任办公厅少将主任,不料时局变化国内战争又起,人民不堪兵戈之痛苦及生命财产之损失,加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目睹国家形势将有重大变化,木遇春遂于1947年决然辞职,回昆照顾家庭每日看报读书,抚育子女,诚以谨守家风,努力向学以期成才,不复问军政之事。
1949年,云南起义和平解放,正盼重新学习服务人民,不料各种运动纷至沓来,终以历史问题押入监狱,接受人民政府之教育,虚心学习,遵守法纪,努力改造旧思想,争取光明前途,重新做人,坚忍不患者,垂二十余年。正当人民政府争取旧人员实现安定团结建设四化之际,木遇春先生竟于1975年8月1日病故于监狱中,终年72岁,葬于昆明西北郊金家山回族公墓地。
后记
如今,木正明的重孙木森已经成为“顺天昌”商号的掌门人。2020年木森被认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滇红茶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2022年荣获“凤庆滇红茶制茶大师”称号。他所创建的“凤庆顺天昌茶厂”已经拥有红茶初制、绿茶初制 、普洱茶初制和白茶生产等四条生产线。茶厂不但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证号:SC11453092100169)。而且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目前,茶厂占地5000平方米 ,每年能够生产红茶60多吨、绿茶10余吨、白茶10多吨、普洱茶20余吨。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860多户,户均增收2200元左右 。
木森说,“我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业及祖德薪火相传,把每一片茶叶做好,同时把人也做好。”
陈开心
日月如梭,世事变化无常。很多人,很多事,不是被后人淡忘,就是被埋在历史的记忆深处。是金子,无论埋得多深,也无论埋了多久,只要它能够重见天日,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前些天,笔者受邀前往凤庆县勐佑镇中和村采访“凤庆顺天昌茶厂”厂长木森。在采访中发现,木森的曾祖父木正明、祖父木锦春、叔祖父木逢春和木遇春都是了不起的风云人物。只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没有被编写到史志书籍之中,导致他们的事迹鲜为人知。
经征得木森厂长的同意,我将他提供的材料略加整理并公之于众,以飨读者及乡人。
建议知府琦璘倡导种茶者——木正明
木正明(1858—1935),祖父木占甲、父亲木文美、母亲马氏。木正明字顺卿,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农历腊月13日。同治十二年(1873)清军攻破顺宁城,全城回民六百余户二千余人被清军杀害,木正明躲避于城中牛角巷汉族曾家,蒙曾用臣母亲收留,认之为子幸得活命,并教以皮革手艺。事件平息后,木正明闻右甸动庭寨尚有回族30余户,遂辞别曾母去动庭寨。当时勐庭寨金五梭任回族教长,乃收木正明为学生,住清真寺读回教经文,金教长重木正明诚实忠厚,聪明善良,将侄女金凤许以为妻,光绪八年(1883)结婚。婚后木正明、金凤夫妇回顺宁。木正明做皮革,金凤做凉粉勤俭渡日,为时近两年。之后,木正明去云县挑盐回顺宁销售,顺宁城街为五天一街期,每街挑盐两趟。半年后买了一个骡子,每次便可运盐一挑一驮收入增多。经木正明夫妇精心经营节俭渡日,数年后已有骡马数匹,积攒七十两银子,于光绪十三年(1888)买得城内东门街住宅一院,房价银子一百两,禹光迁大人借木正明银子30两。数年后木正明赶马经营商业逐渐发达,即结伴去耿马,镇康贸易,进一步到缅甸旧都瓦城(曼德勒),生意更好获利亦丰,家境已成小康。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时任顺宁实业局局长的木正明向顺宁知府琦璘建言,说顺宁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茶。知府琦璘认可,并采纳木正明的建议,带头捐出自己的养廉银50两用于采购茶籽推广茶叶种植,在知府琦璘的带动下,顺宁城贡生陈维寅也捐银50两,其他官员和实业家也或多或少的捐出一些银两。当筹到一些银两之后,知府琦璘便派遣木正明和甘自东到双江勐库学习种茶。学习结束返回凤庆时,两个人用马帮驮回通过精心挑选的优质茶籽三千斤。 琦璘命将城西凤山辟地种茶,三年后能采摘制茶,其味美而清香,琦璘将茶运到北京进贡皇室,命名为凤山茶。于是实业局甘自东、木正明竭力倡导私人种茶,到宣统元年顺宁全境已普遍种茶,到1939年全县种茶面积达14748亩。自此,茶树就在凤山肥沃的土地上蓬勃生长,木正明的人生也与栽茶,制茶,运茶和卖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辛亥革命后,琦璘知府被哥老会头子唐占标杀害,木正明向唐占标要得琦磷尸体,送到东山寺大坟坝路右安葬,并出钱令其长子木锦春将琦磷之妻及两个儿子护送到昆明交与云南军成府,顺宁光复后,因新知府张汉皋尚未到任,李根源派其族叔李学涛带兵数百到顺宁安民。李学涛等人趁机在顺宁筹款征粮胡作非为,李根源闻讯后,派新军一个营由营长钟香藻率兵到顺宁征讨,顺宁局势混乱,战事一触即发,木王明出钱出物出力奔走于各部之间劝和,民军两部撤出顺宁,战事平息,纠纷化解,对顺宁地方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张汉皋到任后知木正明忠厚善良,维护地方安稳功劳卓著,乃请求省政府嘉奖,云南省军政府财政厅委木正明为顺宁厘金官,云南督军蔡锷授予木正明上校军衔,张汉皋知府又委任木正明为顺宁商会会长兼任公断处处长,华丰公司总经理等职位。
因子长成,木正明将商业贸易交长子木锦春和次子木逢春分头经营,自己转办公益事业,凡修路造桥皆首先倡导。如澜沧江青龙桥,东西两岸之石路,东至鲁史犀牛,西至顺宁城所有路面、保坎堤坝、桥梁、涵洞等,督工两年,不问家庭事务专心监修,尽职尽责,使往来行人履险如逸至今尚存。又顺宁城南去云县,北上昌宁,西往镇康三条茶马大道,亦木正明倡导和督工,施工中一去总要数月,直至任务完成才回家中。因木正明修桥铺路热爱公益事业,顺宁县参议会赠木正明《热心路政》大红匾悬挂于木家大门上。
木正明任顺宁商会会长和公断处处长历时18年,但凡人民有纷争事故都找其处理。木正明善于辞令,排难解纷劝和,使当事双方和好亲善免于诉讼,全县居民莫不口碑载道。木正明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但凡修路造桥出钱出力皆居首位,救困扶危视如己事,顺宁县立中学校舍和三层楼大讲堂,清真街之财神殿皆其监修。因通红白旗战乱,顺宁回民无礼拜寺,光绪十九年(1893)木正明买得土地一块,建草房一间作清真寺,后来又把草房改建成瓦房。民国十入年(1929)计划扩建礼拜寺,增购土地,请人绘图设计,预定材料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将石脚基础做好后,木正明突然得病归真,清真寺暂时停工,延期至明国二十入年(1939)由其长子锦春及其族人兴建,式样工程,一律依照木正明图纸设计施工,建成一楼一底,楼上礼拜,楼下办公开会和做教室。
木正明世守伊斯兰教教规,常守拜功,旅行在外也要把斋礼拜,对于听讼天经时,或自己念诵时,礼拜时,至诚无私,虚心敬意。随时随地都为穆民之模范,尊师重道有古圣贤之风度。凡来顺宁间或途径顺宁之教胞,不论认识与否,均设席招待,生平如是,从未急慢。经常对其子女及家人说,穆圣有句话:“客人来时把幸福带来,客人去时把祸急带走”。木正明赠送昌宁县清真寺一块书写《唯真唯一》牌匾以表对伊斯兰教的至诚。
民国二十四年(1935)3月28日,木正明突发疾病辞世归真,享年77岁。
“顺天昌”商号创始人”木锦春
木锦春(1885—1951),木正明和金凤之长子,人称木大。
木锦春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农历10月10日。幼时家境困难一贫如洗,住在小青树街,8岁时迁到东门街。自幼聪敏好学,追求上进,上午就读私塾,晚上读回族经文。15岁时随父到缅甸腊戌经商,数年后父亲木正明将马帮及贸易事业交于木锦春和木逢春分头经营管理。初期木锦春每年冬春两季到缅甸腊戌、仰光二至三次,获利甚丰,创造出较好局面。之后,木锦春扩大茶叶流通渠道,产、供、销一条龙,在缅甸腊戌、瓦城(曼德勒)、仰光等大城市开设“顺天昌”商号,带动顺宁商业贸易发展。1926年去泰国清迈发展,因沿途瘴疠所致,所有骡马悉数死去。归家时身患重病,岌岌可危,经多方医治逐渐好转。此后,木锦春不再外出经商,就在顺宁专事茶叶种植,经木锦春20多年的辛勤劳苦,自家种植茶树约150万株,年产干茶3000多驮,销往缅甸、下关、昆明等地。
1935年木锦春为顺宁商会会长,热情主动地帮助外地到顺宁经商的生意人排忧解难。凤仪回民马存兆在《觉路遥》一书中曾有记述。木锦春与楚雄人马汝胭家的“衡和”商号,顺宁甘泽光(正先)家的“裕衡”商号,木家的“顺天昌”商号合股创办顺宁衡裕昌电力公司,供应顺宁县政府机关照明和街道路灯,碾磨加工等。木锦春曾计划在清水河村自家土地内创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水力发电站,请顺宁省立中学高中部数理教师张启树老师担任工程师。已勘测设计完毕正要动工之时,因顺宁“共革盟”之乱,其志未能如愿。木锦春还在云县县城开过电影院,放映无声电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外来跨国、跨省大商号(永昌祥、茂恒、复春和、宝云通)和本地中小商号的各种商业贸易事务、促进顺宁地方贸易发展。
1939年,中国茶叶总公司派郑鹤春、冯绍裘、吴国英、祁增培、唐庆阳、李祖良等人到顺宁创办茶厂,木锦春被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寿经纬聘请为顺宁实验茶厂建筑委员会委员。木锦春协助顺宁实验茶厂购买小东门、小北门到迎春河边的田地数百亩,并代买各种建筑材料,为顺宁茶厂建设计划、监工,为顺宁实验茶厂建设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为收复失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军等大批远征军将士集结顺宁、云县、临沧等地人力物力进行军需物资运输。起初只靠人力挑背,效率低下,顺宁县政府决定成立“顺宁县骡马大队”,委任木锦春为大队长。木锦春首先将自己家骡马80余匹全部投入,并捐款捐物调集全县各乡镇强壮骡马,还动员巍山马帮参加,组成浩浩荡荡的骡马大队,专门运输各类军用物资,使得远征军将士得以顺利作战,保家卫国。木锦春善于经商,精于理财。他在清水河陆续买了几座荒山采矿石,开办炼铁厂,铸造出二尺四寸、二尺八寸大铁锅供应县内外用户。如今炼铁大炉遗址依然尚存,被后人称作大炉河。采矿山被人称为打汞山,运矿石之车道被后人作为国有林和集体林林权分界线。又在清水河边办造纸厂,专抄土纸(手抄纸)供应本县及邻县需求。还在东门街开设荣华制革厂,专制皮鞋、皮鞍、 皮箱、皮搭子、子弹袋等各类皮件,产品远销镇康、耿马、缅甸等地。在清水河村境内所栽茶树300多亩,核桃树、梧桐树至今当地民众还在收益。其地址被人们称为木家茶山、木家马厩、木家梨树。
木锦春热爱公益事业,关心地方教育,曾向顺宁图书馆捐赠二十四史300余册。秉承父志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筹资兴建清真寺,式样工程一律依照父亲木正明图案施工,至今仍被县城回族同胞使用。将东门外至清水河村约15公里土路全部砌成石板路,至今还被清水河村、东山村、大麦地村等民众使用。木锦春在父母分给两百亩良田之外,相继在本县勐佑、洛党、邻县昌宁、云县购买良田数十亩,成为顺宁及邻近各县经济活跃、田地众多,最善经营之人。
木锦春为人善良仁德。1946年腾冲人张问德到顺宁任县长,在办理匪案时采纳木锦春恩威并用,攻心为上,宜剿必剿,宜抚必抚的建议,在剿灭郭大寨乡惯匪龚太久之后,对盘踞营盘活跃永德镇一带的沙有元进行招抚。1949年4月3日,“共革盟”进占顺宁,顺宁县长朱兆在县署设宴为“共革盟”头领们接风。席中,“共革盟”司令钟世俊向朱兆县长索要军衣三千套,军鞋三千双,顺宁县参议会议长反驳说:“八年抗战顺宁老百姓应付各种征派,早就疲于奔命,民生调敝,不堪言状,贵军乃革命起义,大家都认为民困可苏,能过上几年好日子,而贵军一到就门户摊派,革命起义,真如是吗?”钟世俊恼羞成怒,拔枪威胁,其部下亦拔枪相向,木锦春挺身说:“这三千套军衣,三千双军鞋,若等开会筹措,要耽延时日,先由我垫款出来,明天就去办。”
一诺千金,片言解困,危机化解,顺宁县众官员得以脱困。
木锦春一生勤奋,不沾烟酒,忠厚善良,发展实业,振兴地方经济,在顺宁及滇西各县颇具声望。1951年3月23日,因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木锦春遭到迫害,残酷折磨致死。享年67岁,葬于城东郊大蟒山回族墓地。
十滴水之父—木逢春
木逢春(1888—1980),木正明与金凤之次子,人称木二。
幼时在顺宁城内杨柱五私塾读书。12岁时随父亲兄长到缅甸腊戌、曼德勒、仰光等地经商,在缅甸腊戌与大舅爹金和斋居住3年。
民国二年(1913)到上海南洋医院读书。读书期间到江南江北5省读书游历考察。在南洋医院就读4年后毕业,期间,接妻马兰仙,长女木成华母女到上海共同生活3年。回滇后先后在腾冲、顺宁等地开设顺宁体仁药房、后在昆明正义路开设爱国药房,并制售鸡血藤膏,鹿衔草膏等药。1939年抗日战争中,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正义路爱国药房被炸毁。木逢春又买得南通街81-83房
屋铺面3间。开设药房,与其妻马兰仙研制碧腊水、爱儿宁、六神丸、痔藓膏等救治良药25种,其中碧腊水专治人畜吐泻、伤风感冒及外伤搽敷,六神丸和痔藓膏有清热消炎止痛等特效,产品销售国内外及东南亚。25中药品中有万金油、九转丹两种引动南洋“永安堂”大药房。“永安堂”大药房派代表胡荣渊来昆,用金钱买通昆明市长陆亚夫,把木逢春爱国药房药品拿去焚烧,不准生产销售,引发诉讼。赖内弟马樊廷操劳,公理战胜金钱,官司胜诉,胡荣渊花了钱输了官司,垂头丧气回南洋。
木逢春6岁时就读于当地私塾,爱读古今医学典籍,还跟随父亲勤奋学习祖传中草药医术并尝试百草,精心研究功效。在此期间,木逢春接触了西医,当时很多乡民视西医如恶虎,不敢轻易尝试,但他看到西医治疗某些疾病疗效显著后,认为中国的中草药医术,必须与西洋医术相结合,方能成为完善的医术。于是决定学习西医。1907年,木逢春来到了上海南洋医学专科学校,用四年的时间学习西医医术。在此期间,他开始尝试把西医的致病原理学说和中医医学相结合。
从上海毕业后,木逢春回到了云南凤庆老家,在父亲帮助下开设了“体仁堂”药房。自主经营药房后,木逢春爱思考、敢创新的能力逐渐展现出来,他研制了自已的第一种药品“鸡血藤膏”,专治妇科疾病,疗效基好,受到患者称赞。随后,木逢春又研制了治疗妇科疾病的第三种药品“鹿衔苹膏”,也受到患者称赞。此后,他在凤庆一带的名声逐渐响亮起来。
1929年,木逢春带着妻子马蕙芸移居腾冲。当时滇西一带多马帮,马帮队伍经常要翻越崇山峻岭,穿越瘴气弥漫地带,很多牲口和赶马人染上了痢疾、霍乱死去。木逢春寻思,要是能研制出一种能治疗痢疾、霍乱的药物,那就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有此想法后,他立即动手,开始着手研制。他在腾冲试验了数百次,但都没有成功。1933年春,木逢春夫妇为了拓展医务,从腾冲来到昆明,在南通街开设了“爱国药房”。后来为了纪念‘九一八’事件,他还将研制的一种治疮疾的药物取名‘九一八药膏’”。在昆明期间,木逢春继续研制在腾冲时没有研制成的治痢疾、霍乱药物。刚开始时,他在牲口身上试验,经过无数次试验后,又在自己身上试验,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最终制成灵药,取名“碧腊水”。“碧腊水”专治人畜霍乱吐泻,伤风感冒,并治外伤,疗效神奇。此药一经问世,立即声名远播,销路十分好。省内外各大小马帮都赶来买药,缅甸、泰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也有很多人闻名前来购药。“碧腊水”虽然十分畅销,但木逢春并没有将其当作敛财之物。他的‘碧腊水’售价很便宜,只卖成本价,遇到一些没钱的病人,不但免费赠药,还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在研制出“碧腊水”后,木逢春没有停下创新步伐,接着又研制了“夹汗药”和“痔癣膏”等多种药物,均疗效显著,价格便宜,远销海内外。1935年,因长期夜以继日研制新药劳累过度,加之长期接触中西各种药物,本来就高度近视的木逢春双目失明,后到越南河内请西洋医生动手术后,视力恢复。
1938年,滇军六十军出滇抗日,木逢春将大批碧腊水捐给抗日健儿。1940年至1942年,云南霍乱流行,木逢春极力扩大药品生产,供应社会急需。1939年木逢春被选为云南省回教协会常务理事,在10年任职期间,除从事医药经营外,还出资在昆明开设穆光书店,聘请回族学者马坚、纳子嘉,马伯安等人撰写文史资料。出版过《杜文秀建国十八年》等书,还与马伯安等人将散布在昆明市内的大量清真寺房屋清理修葺。1950年,木逢春之妻马蕙芸同往伊斯兰圣地麦加觐见,将随身携带碧腊水等药品和穆光书店出版的各类书刊,赠送给世界各地穆斯林。1952年,木逢春因牵涉回联会问题被囚3年。1956年木逢春开设的爱国大药房加入合作社,1957年转入团结化工厂,1958年归并五华制药厂。木逢春主动将碧腊水秘方献出,改名“十滴水”由国家生产。其妻马蕙芸及长女木成华以工人身份到制药厂工作,木逢春本人在晓东街78号自家房屋开设诊所,专治皮肤顽藓等症。
云南解放后,木逢春以合作方式加入当时位于五华山附近的五华制药厂,并把自己历尽艰辛研制而成的“十滴水”药方无偿捐献给国家。
从1961年起,木逢春将一生所学医技传授给女儿木成华和孙子木臻富、木臻贵。木逢春夫妇专研教义,曾编写《教义摘要》留给木氏子孙。10年劫难中,木逢春,马蕙芸夫妇于1969年被下放到凤庆县凤山镇凤山大队务农,1980年8月7日在昆明归真,享年92岁,葬于昆明金家山回族墓地。
抗日功臣木遇春
木遇春(1903—1975),木正明与金凤之四子。人称木四。
木遇春自幼天资聪颖,性情忠厚,父兄鼓励其用心读书。由小学至中学,学习勤奋,能书能画,为学校优等生。23岁时升学到昆明,经前辈指导由越南海防经香港到上海入大学。目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非武力不能救国,经诸兄勉励资助,东渡日本考入户山学校学军事,毕业后再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二十二期陆军步科学习,苦读三年后毕业,时值日本侵略中国,进兵侵占东北。基于爱国义愤,木遇春1931年底乔装回国,先后在福建、广东两省部队任少校中校军事教官,教练新兵。1933年云南省扩建新军准备抗日,经云南省主席龙云一再电召,转回昆明服务桑梓,任云南省教导团步兵科中校副主任。一年后,成立高射机关枪军士队,木遇春担任队长,训练高射机枪军士人材。当时,云南省尚无防空设施,难以自卫,木遇春建议创设云贵绥靖公署直属高射炮营,并担任营长,训练新兵购置军械,一年后成为劲旅,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云南出兵抗日,高射炮营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转战华北抗日前线卓有战绩。又在云南省另招新兵工营,扩编为高射炮大队,1940年日本飞机先后由广东围洲岛及越南起飞轰炸昆明,高射炮大队已做好抗敌准备,事先在军事指挥机关,工厂及军事目标布署以及防空保卫任务。1940年9月,日机首次空袭昆明,高射炮部队首战告捷,击落日本飞机并俘虏飞行员池岛,飞机残骸运入云南省民众教育馆展现。此后,日本飞机虽频频侵犯,但畏惧地面炮火不敢盲目投弹,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1942年,高射炮大队扩编为独立高射炮团,木遇春升任上校团长。木遇春扩大防空范围,重点加强石龙坝发电厂、马街、茨坝、海口各工厂及滇越铁路沿线,河口,个旧等地均派高射炮部队驻防以加强防空,配合中国空军及美军飞虎大队作战攻击日本飞机。日本飞机渐自敛迹,抗日后方根据地之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支援前线抗战获得最后胜利。
1935年,日本侵略我国,愈来愈深,其势必将大举,以亡我中国,而我省向无防空设施,难以自卫,乃建议上级创设云贵绥靖公署直属高射炮营,担任中校营长,训练新兵,购配军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云南出兵抗日,乃将全营官兵编入滇军60军,转战华北,掩护部队,著有战绩。在滇省另招新兵二营扩编为高射炮大队。一年之后,晋升国军上校团长,兼任昆明高射炮大队大队长。
1940年1月4日晨,云南高射炮兵大队长木遇春命令吴宗舜(时任高射炮兵大队第二营少校营副)率第二营的第六、第八、第九三个连去负责滇越铁路开远至河口间的防空任务,限当晚连夜乘火车出发,到达防地后,立即做好准备战斗工作。五日晨六时到达开远车站,铁路局的督察长郭尧卿和开远站长已在车站等候我们,并给部队准备好了早餐。早餐后,他和郭督察长就开始研究。首先由郭督察长结合地图说明开远至河口间每座铁桥的位置和桥的情况,沿线整个铁路的情况,以及铁路附近居民情况等。 营指挥部设在屏边县的湾塘车站,因为这里地点适中,住地离车站很近,有通信设备,指挥联络方便,且气候较好,作为营医务室较为适宜。第六连连长马秉儒(昆明回族)及所部负责波渡菁悬空人字桥的防护任务,连部设在罗姑。吴宗舜兼任连长的第八连负责湾塘、白寨、老范寨间铁路的防护工作,连部设在湾塘。第九连连长杨文波及所部负责开远、雨过铺,大间铁桥的防护任务,连部设在雨过铺。
波渡菁的悬空人字桥是防护重点,也是敌机轰炸的主要目标。由木遇春负责。该桥位于罗姑与湾塘之间的波渡河上很高的半空中,两岸是高山悬崖。从罗姑下坡到坡底的这段铁路成一倾斜度很大的三角形字形,桥位就在三角形字形的尖端。桥的两端直接压放在很长的钻洞口上,无一点宽裕之地。三角形字形铁路两端的高差在一千公尺以上,根据这一地形的情况,木遇春和马秉儒连长反复研究,只能置之死地的把四挺十三厘米二高射机关枪分别配备在桥两端的高山顶上,这样才能迫使敌机不能采用低空投弹和俯冲投弹。也才能保证悬空人字桥不致遭到敌机的破坏。结果,虽经敌机多次进行轰炸,桥四周已无一草一木,但这座工程艰险,世界闻名的铁路悬空人字桥依然无恙的屹立于波渡河上。为中华民族神圣的抗战担负着神圣的责任。
1940年,日本飞机先后由广东省围洲岛及越南起飞轰炸昆明,先期布置高射炮防护机关工厂及军事目标,是年9月,日机首次空袭,高射炮部队首次告捷击落日本飞机,捕获驾驶员池岛。将飞机残骸运入云南省民众教育馆展览,人心大快,自此日本飞机虽频频来犯,但畏惧地面炮火,不敢低飞盲目投弹,人民生命财产之损失,得以减少。1942年,扩编为独立高射炮团升任少将旅长扩大防空范围。如石龙坝发电厂、马街、茨坝、海口各工厂以及滇越铁路沿线河口、个旧等地均派队驻防,配合中外空军,攻击敌机,日人渐自抗日后方根据地之生产,交通运输,得以维持,完整支持前方获得最后胜利。防空部队之功未可量也。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木向东与陈纳德将军密切配合创造了奇绩。
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空中强盗。创造了击落和击伤日机2600余架,击沉和打坏2230000吨日本商船和44艘海军船只,毁损日军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13000艘,毙敌66700多名…的二战空战史上的奇迹!不仅如此,他还指挥飞虎队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军队运送了80多万吨的急需战略军用物资。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46年,国民党国防部调木遇春赴南京任国防部服役业务处任办公厅少将主任,不料时局变化国内战争又起,人民不堪兵戈之痛苦及生命财产之损失,加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目睹国家形势将有重大变化,木遇春遂于1947年决然辞职,回昆照顾家庭每日看报读书,抚育子女,诚以谨守家风,努力向学以期成才,不复问军政之事。
1949年,云南起义和平解放,正盼重新学习服务人民,不料各种运动纷至沓来,终以历史问题押入监狱,接受人民政府之教育,虚心学习,遵守法纪,努力改造旧思想,争取光明前途,重新做人,坚忍不患者,垂二十余年。正当人民政府争取旧人员实现安定团结建设四化之际,木遇春先生竟于1975年8月1日病故于监狱中,终年72岁,葬于昆明西北郊金家山回族公墓地。
后记
如今,木正明的重孙木森已经成为“顺天昌”商号的掌门人。2020年木森被认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滇红茶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2022年荣获“凤庆滇红茶制茶大师”称号。他所创建的“凤庆顺天昌茶厂”已经拥有红茶初制、绿茶初制 、普洱茶初制和白茶生产等四条生产线。茶厂不但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证号:SC11453092100169)。而且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目前,茶厂占地5000平方米 ,每年能够生产红茶60多吨、绿茶10余吨、白茶10多吨、普洱茶20余吨。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860多户,户均增收2200元左右 。
木森说,“我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业及祖德薪火相传,把每一片茶叶做好,同时把人也做好。”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