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教学相长中阐释文学之道

编辑:admin 阅读:579 次更新:2021-10-23 举报

好的小说是怎样的?通过课堂传授,能否学到有关写小说的相关技巧?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茅盾文学获得者、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其新著《小说六讲》一书中,通过六堂文学通识课,详解阅读与创作的乐趣,并用质朴平实的语言,揭示出小说背后的真义。

全书从“开展写作生涯”“漫谈阅读与写作”“细看类型小说”“从小说谈文字”“小说课堂”“读张爱玲与《红楼梦》”等六个方面,系统阐明了王安忆的创作理念,并以创意十足的讲解,拓宽了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

王安忆出身文学世家,22岁那年,她在《江苏文艺》发表了处女作《向前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4年之后,又以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响誉文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安忆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标志着她的文学创作,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日益走向圆润成熟。回顾王安忆的创作之路,不难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辅以自身的坚持不懈,以及专业化的训练和文学交流,是王安忆在文学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作家的成功未必能简单复制,但完全值得借鉴。从这个意义说,通过课堂讲授文学创作,借着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传播一些好的文学理念,分享一些颇具前沿价值的创作技法,虽然不一定能培养出小说家,但对于指导文学创作者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创作实践,写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无疑都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书中,王安忆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切入,与我们谈语言的魅力、小说创作的题中之义。进而,从小说的模式、地位、分类及结构等方面,指出中外小说的根本差异。之后,对好小说的评判标准,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在她看来,小说的乐趣就在于“用普遍性的材料,却要创造特殊性,从旧世界生出新世界”,它是一个精神创造的过程。因此,小说创作,看似文无定法,实则有规律可循。王安忆的经验之谈就是,首先写作者要喜欢生活,能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懂得生活的美学,也就自然而然打开了小说创作的大门。她的另一写作秘诀是,灵感来了,就必须抓住,不能错过。在这六堂文学通识课上,王安忆与学员们谈小说如何开头、怎样设定动机、再如何发展,一步步启发他们大胆展开文学想象,运用世事洞察皆文章的创作理念,力求在典型环境中创作出典型人物,从而塑造出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这一个”。她的课件,大多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诠释着高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法则。有师生间的答疑互动,有学子间妙趣横生的故事接龙。课间,王安忆还有意识地走出书斋,把学生们带到上海近郊的里弄现场,在探幽寻古中,打通文学与现实的经脉。并以饱蘸地气的教学方式,为学子们拓宽写作视域,增强文学涵养,激发创作灵感,开辟了新路。从而,在教学相长中,使她的文学创意课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在六堂文学通识课上,同样引发公众关注的是,王安忆以一个文学家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张爱玲等中外文学大咖和他们经典作品的解析。她分析说,像托尔斯泰、雨果这样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本身本没有太多的“特征性”可言,但他们胜在思想高度上,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具体而言,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雨果“可以为他的理想创造一个神界”;但托尔斯泰却不同,他是“严谨的、苛求的”,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王安忆以托尔斯泰的《复活》为例,赞誉托翁笔下所构筑的心灵世界,是广阔和雄伟的。他所开创的心灵辩证法写作技巧,为增强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力,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思想张力,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此外,王安忆还对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进行了点评,并分析了张爱玲的世界观与文艺观等等。

借着这六堂意味隽永的文学通识课,王安忆坦言,她向文学爱好者讲授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大作家。文学未必能助你成名,也未必能帮人赚很多钱。但文学很有意思,它能帮助我们发现生活,在发现中去创造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体悟到了这一点,也就读懂了《小说六讲》的深厚旨趣。 王文

(署名不详,望作者见文后联系)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