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挖水晶 | 周清明

编辑:admin 阅读:1225 次更新:2021-10-14 举报

    东海县是水晶之都,其水晶产地主要在牛山附近、曲阳、安峰、房山、平明、白塔、驼峰这几个乡镇。白塔埠的主要矿产资源除了水晶石还有云母和蛭石。

    在东海上述地方,以前的水晶确实很多,随便在地上挖个坑,就可以挖出很多水晶,当地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打口井,打井时就会挖出水晶,当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种矿品,只当是透明的石头,拿回家放在家里观赏,有的直接扔在不起眼的角落,大的花石就用来打院墙,和盖猪圈。

   《海州民俗志》记载:东海山民在夜间观到水晶“火苗”后,(即有白色光亮之处)先破土找“水晶路”,(即一块一块的连续不断的较大的石英石)找到了路,就有把握找到水晶。水晶分散在一条线上,水晶属于“鸡窝矿”,即水晶大多聚积在一个小范围内,就如母鸡生了一窝蛋。矿床俗叫“塘子”,通常有四层土石结构,一尺多厚的表面熟土层下,有一层白土,白土下有一层黄泥,黄泥下有一尺多厚的岩沙层,俗叫“石棚”,简称“棚”。水晶即在棚下或棚口。石棚若发亮,便是石英,俗语叫“火石”结构,大的、长的叫“石龙”,有龙必有晶。水晶一般在石龙的阴面。见了石龙再找石路,石路有两种,一叫明碴路,一叫狗牙路( 曲折断续);石路上有灰紫色沙质物,称为“马干烟”,又叫“烟子”,俗称“石屎”。有了烟子,再向下面挖,就会找到水晶石。水晶一般躲在大石下面,周围有鸭蛋泥(泥土呈青绿色)包围着,水晶一般都藏在这鸭蛋泥里。

    开挖水晶也很有意思,找到水晶路了,就有希望挖到水晶。这路是花石连续不断铺就的,石头越大越新鲜透明,前面的水晶会越大越好。一开始挖到的火石最前面的像是门卫,过了门卫,再往下或往前,就要越过诸多岗哨,最后会有一块或几块大的石头挡路,撬开它们,下面的鸭蛋泥里的水晶就露出明亮的黑头。这时,轻轻的剥去周边的鸭蛋泥,水晶就滚了出来。刚出土的水晶真的漂亮,上面不沾一丝的泥,黑乎乎的透着明亮,对着阳光一望,没有绵斑,这就是纯净的水晶,真的很美。那时候,挖出的那些非水晶的花石,都扔了没有人要,或者在回填塘子时又埋到塘子里。

    我家住白塔街上,是镇政府所在地,家后的岭上遍地都是水晶。记得我家门前的一条老路,是50年代初修的。修路用的石子都是花石(带棉絮状)和小的水晶石块。夏天每逢雨水冲刷后,就裸露出晶莹剔透的晶体石块,我常常把这透明的水晶小块抠出来,聚集在一起。我家后院的猪圈都是那种大的花石(石英石)砌墙,院子的墙头也是花石砌成。不仅我家是这样,几乎家家如此。每家院里院外都能找到几堆透明的石头。七十年代初,公社建立石英加工厂,把石英碾磨成石英粉,然后作为碳化硅的原材料。我把家里的猪圈拆了,把那些石头都推到石粉厂买了。也没买到多少钱,推了5车,只卖十几块钱。我们也经常到大涧沟和岭上去捡石头,捡到一车后,就送去换点钱。独轮的手推车,一车大概300-400斤吧。

    大概是50年代,东海县设立了105矿,在各乡镇设立水晶收购站,收购散碎的水晶石。很小的时候,我就跟邻居冯同义学会了剥花石,即是把透明度高的那些小的水晶石的皮,用小锤子一点一点的敲,把皮剥开,透明的晶体按等级卖给收购站。每斤能买3角至5角。白塔埠的人都会做这事,每天能敲1-2斤。这也就是白塔埠人的副业,一年下来,收入也是不少的。这种石头遍地皆是,唾手可得,敲敲就能卖钱。故白塔埠镇的人收入虽然不高,但也不是太穷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第一次挖水晶石是十多岁时候,1966年小学毕业了,文革停课,没有事干,我早上起床拾粪,遇到冯同义扛着叉和铁锨,说去挖水晶。一个人干不动,邀请我一起去,我就跟着了。到了河边,我们找一个便于挖土的坡地,开始向河坡掏坑,挖了一个一米方圆的坑。向下挖了50-60公分的深度,遇到几块大的石英石头,我们俩力气小撬不动。这时来了一个放羊的胡小二,他年龄大力气大,看了一会,跳下来说我来挖。挖水晶有个规矩,叫见面有一份。胡小二下坑挖了一阵,连续撬出3块大石头,泥土的颜色由黄泥变成鸭蛋泥。他说大有希望,一叉下去又挖出一块圆石,连续挖出3块大的石英石。下面在鸭蛋泥里露出一块黑头。他轻声说:“你看、有了”我们伸头一看,只见一块乌黑透亮的石头,隐藏在泥里。胡小二小心翼翼地用铁锨拨去周围的泥土,一块鸭蛋型的水晶石滚了出来。晶莹透亮没有一丝杂质,是一块高品位石头。三人欣喜,连忙填平了坑。在白塔有个规矩,凡挖水晶的坑洞,都要及时填平,不能留下洞坑而去,被队长抓到要受惩罚的。我们带着石头到收购站,收购员老焦(焦广典)仔细看了后,说是好石头。又打一盆水,把水晶石放在盆里,几乎看不到有石头。他合计一下,朝我们3个小孩看了看,“是你们挖的吗?不是偷的吧?”老焦的怀疑不是没有根据的,当时胡小二的名声不是很好,常有些偷偷摸摸的行为。胡小二急忙解释说:“不是偷的,是他们两人在后河边挖的,我后来看到,帮他们挖的。”冯同义也接着说:“是的,是我和爱民一早上去挖的,不信,我带你去看看那个坑。”我也点头表示是一起挖的。老焦放下疑心,把石头过称,恰好一斤。“算你们90块钱,这是最高了”。我们很满意,每人分得30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1967年到1976年,是挖水晶的高潮时期。东海的水晶矿,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煤矿、磷矿、铁矿的样子。它是像鸟窝那样,散落在大地的1米以下的土层之中。有的能挖到几块甚至几吨的水晶,有的只有一块,大多的地方没有水晶。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找水晶全凭碰运气,现在可能有了新的找矿仪器,找水晶矿就容易了。但也没见到有人在东海用仪器找水晶矿的。

    第一次挖水晶得了彩头,兴趣大增。1968年冬,我和冯同义、冯同松、胡传家4人搭班子一起挖水晶。挖了一个月,挖到一块较好的水晶,每人分到35元。后来都挖出一些不成品的花石,收获甚微。有一次和胡传家在红营房南的涧沟,挖了一个水晶塘,我也去帮忙,挖到了很厚的夯土层,实在挖不动就放弃了。现在想来那里可能是古代的马路的路基,是一条南北大道。

    据我父亲讲:白塔埠东边,原来有一座白色的7层宝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战乱火烧,塔倒了,砖石和木料逐渐被乡民搬回家盖房子,塔基还存在。据说,有个乞丐老人经常在塔基里避风雨。有一次,这老人在夜里,看到一片白光,如同白昼。后来又几次看到此景。他开始根人们讲,但大多的人都不理睬他,认为是疯子。有好事的人聚集在一起,也会谈及这事。转眼到了50年代初,有一个老人在凌晨起来拾粪(捡粪),走到塔基想小便,塔基旁有个坑,他下到坑里方便。一泡小便下去,刚要走,看到小便处露出一块黑头,他用粪叉挖了挖,挖出两个水晶钻头。于是这消息传到村里,村里就有几个人来挖水晶。塘子越挖越大、越挖越深,水晶也越挖越多。村长、乡长都来了,把挖出的水晶充公,并组织人力继续挖。扩大了塘子,往深处挖,出现了两个大的钻头,并排的斜站在哪里,是墨的。人们继续挖掘,终于用几十个人力,还套上两头牛,把水晶拖了出来。两个大水晶出土后,泉水立马冒出,人力戽水怎么也戽不干,那时也没有抽水机和柴油机。就放弃了深挖。村长和乡长决定把水晶送到县里报喜,套上两驾牛车后,那大钻子太长,牛车放不下,最后决定断成两截,谁知当时没有切割工具,用大锤夯,把水晶钻夯成几截,装车送到东海县政府。后来,我问拉牛车的冯寿玉,他证明有这事,是他和宁月年一起把水晶拉到县城的。

    哪些年的冬天,白塔的农民都在大田里挖水晶,有的人一个月挖不到一块。几年的挖掘,农田几乎都已经挖遍了。现在已经找不到可以挖的地方。自从土地承包以后,很少有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挖水晶。现在看到网上说:“东海县有1500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域储有丰富的水晶和石英,石英储量约3亿吨,水晶储量约30万吨,存储量占全国70%以上,硅含量高达99.99%,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这个牛皮吹的有点大,其实现在东海水晶城里的水晶制品,大都来自国外的巴西、南非等国,少量是地产的。

上一篇: 庄木

下一篇: 周清明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