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杂谈   

浅谈我写作时的逃避

编辑:admin 阅读:1055 次更新:2021-04-14 举报

忘了有多久没有好好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了。自从去年连续写了几篇“读后感”后,我更像是尝到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可以说,我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写它。一是因为它好写,二是因为写它会激励我看更多的书。

按理说,这是好事。但,当读书变成一种“功利”的刚需之后,你读的将不再是书,而是一种目的。这与我一向坚称的“爱好读书”自相矛盾。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读书,从来都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由外及内的沉积。虽说,我写读后感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炫耀,但这又很难说它不是。尤其是当一位好心的姐姐给我留言说,“没读过此书,没有发言权。”时,我傻了。这……是我写它的目的吗?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不,绝不是的!我写它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抒发和传递我对一本书的情感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但好似我忽略了它的局限性、小众性,以及它的和寡性。

可能有人会说,一个人内心缺什么,就会不遗余力地去表现什么。我想说,此话不假!对于知识的渴求,我向来都没停止过。所以,我炫一炫似乎也没什么不妥(我这么说,似乎容易挨揍[捂脸])。虽说话虽如此,但我的内心深处却还蕴藏着许多难以释怀的怅然若失之感。想当初,我写文字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弥补内心的落寞;想要通过书写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求。但后来,我却变了。我开始变得患得患失,变得功利计较。我开始渴求被关注,被点赞,被赞誉……于是,我在这人潮涌动的世界里,一次,又一次,再一次地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自己所谓的“写作初心”。

如果说,只看书而不写感悟,这似乎不妥。但如果看书只是为了利用这段感悟,凑成一篇自己的文章,这似乎就更加不妥了。而当下的我却正在犯这样不可饶恕的错误。虽说,看书的时光总是美好的(前提是你看进去),它会让你暂时忘掉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只留一颗洁净无暇的心去舔舐那一段段你从未遍历过的文字。然而,当你读到一本让你整个人都为之振奋的书时,你很难把控住自己的内心不去写一篇有关它的文章。而我,也恰恰正因如此,才一步步地陷入了只写读后感而放弃自我创作的深渊。

直到有一天,你在你人气颇高的那个平台里,发现以前给你写评论的人都沉默了,以前给你点赞的人都消失了。于是,你开始慌了,你才开始不停地追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在,这时有人告诉了你答案,“你看过的书,别人未必也看过,所以也就无从言起。”于是,你这才恍然大悟的明白了缘由。但其实,你更应该更早的明白这一切,但你却没有,因为你脑海里想着的一直都是“功利”和他人看过你的读后感时的叹服。所以,你仍对这一现状抱有幻想,期待一个真正的“知音”出现。

直到近日,你看到有人评了你的读后感,于是你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片刻间,你由原本的喜悦变成了一种扭曲的痛。因为那人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说,“没有读过此书,没有发言权。”但她还是给了你赞。霎时间,你彻底清醒了。因为,从未有人如此关切地对你说过如此中听的话。所以,你便怀着满腔的感激回了一句无关紧要的笑谈。

我最早写读后感是从2018年的冬。是从一部很有争议的书开始的。从我决定读它之时,就已经开始谋划要怎么写它了。由此可见,我写读后感的一开始就是带着功利心的。当然,也不能说全都是,因为我写读后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好写。它不像我写散文——先得立一个题目,然后再围绕这个题目做解释说明,或是再填充自己的真实情感。

写散文总会让我觉得我的思绪可以无限制地拓宽,心境可以无限制地拔高。在我写作的最初始,我是很快乐,也很乐意只写散文的。虽说那时关注我的人不多,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但那时的我也是最真实的。记得曾有一人给我评论说,“你是用生命在创作。”那一刻,我无比地欣慰,只因这世界真的有人懂我。

再次回归到本次的写作“命题”——我创作时的逃避。其实,我早就发觉我是该回归到我创作的本质了——忠于自己内心,只写不入流的文字。但,我却始终没能放得下。一来,是我想”与众不同“;二来,是读后感真的好写。

说到我写作时的逃避,其实我也并没有刻意地去逃避。只是说在我写一篇读后感时,会少用到需要我独立构思的内容,更多时我是借助小说本体的内容来完成一篇看似是属于我自己文章的拼凑。这,有错吗?或许没有吧。但,这样的文章一旦写多了,原本不是错的错,也将会变成是一种错,进而又转变成一种自我的失衡和自我创作的迷失。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欣赏佳作! 杜铁林 04-25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