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乡愁

编辑:admin 阅读:1077 次更新:2021-04-11 举报

  在城市打工常忆起四月里的老家,那一座座长着映山红的山林也生长着许多的蕨菜野竹笋,每年初次釆撷食之,感觉就是人间美味。有了这样的极品清雅,在山里居住的日子就不会歆羡大超市莱篮子的丰富。

  生活中至情至性是种美,晋代张翰在洛阳为官时,一日见秋风起,就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写下《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他所以辞官回故里了,张翰并非一时糊涂,他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要名爵。”这就是浓浓的乡愁。

  乡愁是冷兵器时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心中的那份呤哦。

  乡愁是文成公主梦醒时枕巾上的泪斑。

  乡愁是久别故乡的人一声声望月长叹。

  乡愁是家乡那座小时常去的桃花坞。

  乡愁是春天里老家田野上那些山民爱吃的马兰头、细细菜、野水芹。

  乡愁是远方游子在雨窗下的那种发呆。

  乡愁是迁居城市的农民常忆起以前的那段农耕岁月。

  乡愁是故乡那位不愿随子女进城的却又失偶的老爸或老妈。

  乡愁是柴薪炊饮时代我们在大山大河常听到的樵歌棹唱。

  乡愁是春运返乡民工在车站码头的那片熙熙攘攘。

  乡愁是过年前夕广东公路上几十万辆摩托车回家大军。

  乡愁是大年三十晚在外加班时想起老家的那顿家宴。

  乡愁是海峡两岸人民在大三通前有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牵肠挂肚。

  乡愁是海外侨胞看春晚直播时心中的那份酸酸甜甜……

  上世纪四十年代未,战争中那些去了台湾的大陆同胞,回家的路冰封了,亲情被分割,一个个成了孤岛异客。因为浓浓的思归,精神失落里自我囹圄,自我煎熬,竟然老得凄惨。人越老越变得像个流着鼻涕哭着想要回家的小孩。我们读到台湾余光中思乡思亲作品,遐思那年代,心弦共鸣。“乡愁”此物有时是碰不得的,遇上它就意味是场遭遇。尽管那年代里的漂泊者有这样的豪情:“既然不能回老家,那就把异乡作故乡吧。”然而乡愁这东西太强势,做人里若与乡愁作对,乡愁会赚取您的泪水。做人里若与乡愁为敌,乡愁会消耗您的容颜。我赞赏那个怀莼鲈之思而归乡的张翰,他的决择是种睿智。我同情那个梦醒而泪的文成公主,她的思念是种凄情。她是无奈的,是政治中的牺牲品。

  民性中存在一种经典现象:一个人纵然心肠强硬,甚至我傲我慢,但是他深处的灵魂却对某一情感臣服,而且是不得不服,这就是乡愁。

  改革开放年代有些人羡慕外国的月亮要圆亮些,一个个移民海外,后来又渴望回到祖国。这很有意思,他们用了几十年的时光才读懂中国文学里“狗不嫌家穷,子不嫌母丑”这句俗话的含义。同样有件类似的事,有些逃亡国外的经济案件罪犯,他们忍受不了心中的那份思念,最终回国自首。 做人里不要拒绝乡愁,因为乡愁是做人良心。为人也无法拒绝乡愁,因为背弃良心便会遭到自我的惩罚,也无从谈幸福快乐。

  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台湾文学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是乡愁文学,它是冰封年代孕育出的一朵朵冰山雪莲,代表两岸人民共同的期盼,形成民族凝聚力。2001年海峡两岸试行小三通,2008年海峡两岸实行大三通——通邮通商通航,结束六十多年的对峙,积蓄在两岸人民心中那份浓浓乡思犹如开闸泄洪般畅快。海峡两岸能达成大三通共识,很快有了经贸、文化、旅游等往来,这归功于伟大的乡愁。

  乡愁此物,有时我们是无法超越,时光越长,情感越浓,最终是被良心打趴下。乡愁此物,有时我们是可以超越,有以下几点可说明:

  其一,从女性身上可找到佐证。男娶女嫁是铁定的传统,女人好比蒲公英,按理说出嫁女人产生的乡愁要多于男人,但是女人一惯勤俭持家爱子女爱男人孝公婆,家务忙了,亲情浓了就会淡化了乡愁,此所谓天佑喜欢生活的人。

  其二,心中存大爱大善的人,把心思放在工作学习上的人,把生命放在美丽事业上的人,他们在无私中能做到淡化乡愁,超越乡愁,此所谓天佑有德人。

  其三,心性坚强不怕困难,做人积极向上的人是能超越乡愁的。中国有个动人的远古传说——三千多年前周灭殷商,为躲避无情地杀戮,殷人攸候喜带领十几万军民乘大舸驶向大洋深处,传说去向不明,成了千古之谜。十六世纪后,西方许多学者发现印第安人祖先的奥尔梅克文明与中国殷商文化极为相似,殷人东渡与奥尔梅克文明年代也相吻合,由此怀疑印第安人的祖先有可能是那些迁移美洲的亚洲人。时代太久远,无法去证实,学者们的争鸣我们不去评价对与错,他们都是关心人类命运的。中国先民忍耐乡愁,不怕艰辛,其善良而又坚强的生存勇气从古代早期陆上丝绸之路可见证。现在从中国义乌开往德国的中欧班列,几万多里的路程半个月可抵达。而在古代,中国先民是凭着骆驼马匹组成庞大的商旅,带着丝绸、瓷器、茶叶从中国到中亚西亚,再到非洲欧洲,他们能忍耐乡愁,不怕路遥,走出一条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之路。十九世纪德国学者研究中国,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这是西方人对中国先民的称赞。中华民族是一部苦难史,也是一部奋斗史。从明代到民国初期,许多老百姓背井离乡纷纷去南洋谋生,他们勤劳善良朴实有智慧,开荒种植,修道路,置办工厂学校店铺,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他们深深扎根一方水土,安身立命中做到超越乡愁,把他乡作为故乡,此所谓天佑坚强不息的有志人。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