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神奇雁荡山

编辑:admin 阅读:125 次更新:2024-07-23 举报

  大禹是上古时代的一位治水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禹还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立为“立国之祖”。大禹陵是大禹的墓地,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3公里处。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风光秀美,气势宏伟。

巍巍大禹巍巍大禹

  五一黄金周过后的第一天一大早,我打车赶到大禹陵景区。景区游人稀少。沿着禹池的一侧,经过数千米的通道,来到大禹陵主景区。景区坐东朝西,主要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从东门进去,往北转弯就是禹庙景区。禹庙是历代帝王、官员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四角翘起的峋嵝亭。亭内有一石碑,碑文共77字,书体石鼓文,记载了大禹治水事迹。碑刻虽有脱落,但尚能看清,只是涵义深刻、古奥难懂。碑四周用条石做了围档,以加强保护。再往前是午门,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白墙红柱青砖灰瓦,单檐歇山顶,顶有双龙相对攀伏,气势雄伟壮观。穿过午门拾阶而上,就到了拜亭。拜亭是祭祀大禹的地方,亭内空间很大。祭祀大禹,起于夏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开启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1995年,浙江省政府、绍兴市政府联合举行公祭典礼,掀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篇章。同年,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亲临大禹陵视察,高度评价大禹、大禹精神及公祭活动,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坊额。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也曾到大禹陵视察,就弘扬大禹精神提出要求。拜亭前十几米就是正殿。殿内供奉着大禹塑像。塑像前的立柱上挂着4副对联,靠近塑像最显眼的一副为康熙撰、沙孟海书的“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这是对大禹治水功劳的高度概括。从正殿右侧小门走出,沿台阶顺山势而上,看到的是窆石亭。亭下有一圆锥状光滑巨石,称为“窆石”。它是禹庙地上文物之宝,传为大禹下葬的工具;另一传说是古代的图腾崇拜之物。鲁迅先生当年在此考察过,认为此石最晚于秦时已存在。巨石在哪里开采,怎样搬运到此处,又怎样打磨得如此光滑,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力量。窆石亭旁是禹穴,是大禹归葬之地。

  从禹庙出来,穿过怀禹展馆、菲饮湶等景点,沿中轴线继续前行,就是禹陵景区。景区正中立着大禹陵碑。碑高4.05米,宽1.9米,碑面刻有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右题写的“大禹陵”3个红色楷书大字,把颜体的雄壮、柳体的风骨、欧体的端庄有机融合起来,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大禹碑东面为享殿,它是陵墓的主体部分,5开间、重檐歇山顶。正殿供奉着“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位上侧有匾额题有“德配乾坤”四个大字。两侧墙面配以大禹“治水”、“立国”的大型彩绘。大禹碑北侧有一石亭,八角重檐,上刻“咸若古亭”4字,建于宋代,是古时祭祀大禹乐师奏乐的地方。再往北是一条碑廊。其中最大的碑是“会稽刻石”,又称“李斯碑”,周边用玻璃罩着,碑文是秦代小篆,为秦统一中国后颁布的官方文字。字体工整,线条挺拔,既体现了秦朝的严整规范,又展现了秦始皇的威严。

  禹陵的南侧是禹祠,为姒氏之宗祠。它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为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词,内有一尊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宗祠院内有一古井,称为禹井。井圈为六朝遗物,周边安装木栅栏围档保护。

  游完禹庙、禹陵、禹祠,意犹未尽。仰头望向山顶,大禹铜像隐约可见。我沿着上山石阶一口气攀上去,虽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望着眼前的大禹铜像,兴奋之余,情不自禁地高呼“我来啦!”。大禹铜像高21米、重118吨,建成于2001年,刻画的是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的形象。只见他手执木耜,脚踏巨舟,目视前方,巍巍而立。这让我想起孔子评价舜禹的话,“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雕像旁有观景台,位于山顶最高峰。登高望远,周边景色尽收眼底。山下有一小河,蜿蜒曲折伸向远方。河边新居错落有致。禹池像一面镜子,蓝色的水面上,小船在轻轻地摇曳。远处看,绍兴城座座高楼矗立,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其中,似乎还能听到人们的欢笑声和汽车的马达声。

  大禹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巍巍大禹,这位心忧天下、救民于水患的英雄,倘若看到三千年后华夏大地的繁华盛世、国泰民安,也应会感到无比欣慰。


作者简介:

       巩明文,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供销社原监事会主任、一级调研员。现为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 路内

下一篇: 罗辛卯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