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不让兰亭的皋亭山

作者:王开阳 阅读:79 次更新:2024-05-24 举报

皋亭山(俗称半山)古时属钱塘或仁和县(今为杭州市),《祥符志》云:“今属仁和县,在县之东北二十里。高百余丈,云出则雨。宁宗皇帝御书三字为扁。”该地山民自古以种植果木为业,且多在山坞植桃,“皋亭山,今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春二三月,游人络绎不绝。”(《康熙仁和志》),故素有“十里桃花坞”之谓。千百来年杭州及其周边的文人雅士大多有初春上皋亭山观桃的雅兴,并在民间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皋亭山不仅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在冷兵器时代,又是杭州城东北的一处防守要隘,兵家必争之地。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自求外放,来到江南出任杭州刺史,总算圆了他“异日苛获苏杭一郡足矣”的仕途梦。十月抵杭恰逢秋旱不雨,旱情延续到第二年夏季依旧未解,百姓颗粒无收,苦不堪言。白居易对杭州的这种糟糕天气很是无奈,于是决定求助于上天。其实,向上天祈雨(或祈晴)早已成为古代的一种为官之道,也为历代皇帝和朝廷所倡导,苏轼在守杭任杭州通判的三年中,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所谓“止水之祷未能逾月,又以旱告矣”(《祈雨吴山》),也登上吴山祈雨,并写有《祈雨吴山》。

不过灵验而得雨者却少之又少。据传,北宋咸平元年(998)因浙西大旱,杭州知府张去华到上天竺向观音菩萨祝祷求雨,十分虔诚地再三跪拜,没过多久,一场瓢泼大雨居然噼里啪啦地从天而降,弄得市民惊喜异常,在雨中狂奔、呼叫。不过这一传说究竟有几分靠谱,毕竟时间已过去一千多年,如今到哪里去求证?但古代的地方官一旦遇上久旱不雨大多信仰祈雨倒也是事实,连著名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先求雨于伍子胥,后又去城隍庙向城隍,均无果而归。后听说皋亭神是天下人的崇拜主神,于是登上皋亭山在皋亭庙拜求皋亭神。“皋亭山,杭人亦曰东皋,旧有亭在其顶,故曰皋亭”(《四库全书》乾隆杭州志卷十七)。登皋亭山前白居易还虔诚地写了一篇《祈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重困杭人。居易忝奉诏条,愧无政术,既逢愆序,不敢宁居,一昨祷伍相神,祈城隍祠,灵虽有应,雨未沾足,是用择日(一作撰词)祗事,改请於神。若寂寥自居,向无应,长吏虔诚而不答,下民盼望而不知,坐观田农,使至枯悴,如此则不独人之困,亦惟神之羞。惟神裁之,敬以俟命。尚飨。”虽写得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除流露出对神的膜拜,更有对灾情的焦虑和对民生的关切。但他与一般官员又有所不同,从《祈皋亭神文》“灵虽有应,雨未沾足”句可见他对神灵也据实说事,不隐瞒也不夸张,且有“坐观田农,使至枯悴,如此则不独人之困,亦惟神之羞”的一段文字,明白地告诉皋亭神,如你不应,你自己也自取其辱,表明祈祷者与神灵之间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这似乎是白居易的人神观。但即使如此的说白皋亭神依然“寂然无应”,头顶上仍旧是明晃晃的太阳,哪有下雨的迹象?白居易这才心灰意冷,开始调转目光关注杭州的天气变化,探究对付干旱的办法。翌年,他力排异议招募民工着手治理钱塘湖(西湖),“修筑湖堤,高加数尺”,用以拦洪蓄水,当年就“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功效凸显,直到此时他才将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其后接踵而至的便是州民对他的一片赞扬声。

三年后白居易任满授苏州刺史,是年53岁,幸运地再次圆了他的仕途梦。临行前他写了两首诗,一首抒写春天西湖的美丽:“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表达他对西湖的万分依恋和对杭州的深厚感情。另一首是五月启程前所作的《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显然,白居易被杭州市民依依送别的一路盛况所感动,但他对子民仍旧不忘殷殷嘱咐和真诚告诫:“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其实,令杭州市民规避“凶年”的最大功臣就是他自己。

白居易在杭时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歌咏西湖白沙堤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杭州市民为缅怀这位远在千年前便想方设法、卓有成效地治理西湖的“杭州市长”,将一条风光旖旎,他欣赏喜爱的白沙堤索性称其为白堤,以示永久的纪念。

 

 

皋亭山一向明媚、靓丽,充满了清朗和生气,自古有“湖墅三胜地”之称:“西溪之梅花可名香雪;河渚之芦花可名秋雪;皋亭之桃花可名绛雪。按此,则湖墅所包者不仅以三关为限耳……每值春秋佳日,必约伴买舟而往。见皋亭之桃夹岸盛开,望之若红霞一片,令人心醉目迷”(清·高鹏年《湖墅三胜地),对皋亭山的桃花作了细致的描绘和衷心的赞美。

高鹏年同时代人,著名学者、文学家阮元曾三次官宦浙江,两度抚浙,官衔从二品,职位在唐朝杭州刺史白居易和北宋杭州知州苏东坡之上,守杭时间也大大超过白、苏两名“市长”。在杭期间,他同样酷爱似绛雪般的皋亭桃花,多次赴皋亭山赏桃并赋诗

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三十二岁的阮元奉旨调任浙江学政,学政不是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有类似于钦差的性质。过了四年即嘉庆四年(1799)又奉署浙江巡抚,第二年正月奉谕实授浙江巡抚,是清朝浙江第77位巡抚,前任书麟是乾隆慧贤皇贵妃的堂侄。四年后任满离杭,其间相隔九年,在嘉庆十三年(1808)再次出任浙江巡抚,为清代浙江巡抚中极为少见的二次出任者,于三月二十八日抵杭接印。清代的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主管一省的军政与民事,权重望崇,何况阮元还是学富五车,年轻有为的学者。他寄寓杭州官署达十二年之久,比任何一名前任更了解、热爱杭州。

始于唐朝的清明节扫墓、踏青,其后就形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吴自牧《梦粱录》中可见南宋杭州市民在清明节出城省坟、踏青的盛况:“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慢慢地驾船而行),随处行乐”。时至清朝,作为文人雅士和一省之长的阮元自然也不会错过一年一度的踏青机会,每逢清明时节都会与友人一起去郊外“奇花异木之处”踏青赏景,而他因酷爱似绛雪般的皋亭桃花,选择的处所大多是“桃夹岸盛开”,有“十里桃花坞”之誉的皋亭山。

农历二三月,皋亭山山谷溪水旁的桃花开始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阳光的照射下红遍十里山坞,蜜蜂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和煦的春风又令花香扑鼻。桃树丛中环目四周,游人如织,个个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欣赏之情,人与景相映生色的景象煞是生动好看。此刻的阮元往往与友人乘坐一艘官船,一路听着划水声往城北缓缓而行,在半山桥边命人停靠在一处河埠头,一众人接连登岸上山去观赏桃花,在桃花灼灼处饮酒赋诗修禊,不亦乐乎。此时的他已由众日埋头处理公务的一省之长俨然成为一名温文儒雅的学者和诗人。

嘉庆五年(1800)正逢阮元擢升浙江巡抚,三月初三那天,他邀约了书法家程邦宪、许珩和诗人陈文述、吴文溥、黄文旸等人一起坐画舫来到半山,他们一边观赏千树万树桃花开的山间艳丽景色,一边作画题诗修禊,陈文述为《皋亭山修禊作图纪事》欣然题诗:“迎眸山色一痕清,修禊人来画舫停;一种桃花与修竹,皋亭原不让兰亭。”尾联表达他与友人阮元将皋亭山比作绍兴兰亭同样的见解。

嘉庆八年(1803)闰二月,阮元风尘仆仆地由海宁视察海塘归杭,特意命船夫经临平上塘河转向半山观赏桃花,其时半山山坞里繁花似锦,艳丽的桃花与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红黄相间相衬相映,美不胜收。他为半山春天的烂漫花景着实惊喜了一番,不由赋诗道:“江南江北花孰多,花多花少皆当歌,千红万紫不来看,花自春风人奈何”,以花当歌催人及时赏花行乐,匠心独运,诗意盎然。

又一年三月的一天,他乘船往北出城,伫立于石桥面对桃树林良久,随口吟咏道:“春花何处来,讯息甚轻捷;一夜皋亭山,绿遍新柳叶。”热情地歌赞皋亭山的春讯——春天来了,那烂漫似火的桃花与随风飘荡的柳丝在一夜之间便毫无声息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喜好观赏、歌咏半山桃花的阮元仕途顺风顺水,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两度抚浙期间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办书院,政绩丰厚。在官宦生涯之外同时专心治学,不时地作文赋诗,著述颇丰,被海内学者奉为山斗,有“一代文宗”之誉。1849年卒于鄱阳湖东南湖私宅,时年86岁,去世前一年还在书写《隶书十八言联》和《隶书十二言联》。西湖著名景点阮公墩和阮公祠均是杭州后人为纪念阮元而设。

 

 

苏东坡守杭期间“天教看尽浙西山”,杭州城内和近郊的山岭更是他不时登临畅游之处。一日,他自西往东翻越黄鹤山、皋亭山、桐扣山等连绵相依十几里的山岭,至佛日山后才停歇下来,并作五绝《游佛日寺》:“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诗人对这一带的山径小道显然十分熟悉,于是将诸山中海拔最高的皋亭山随手写入诗中。

其实,历史上歌皋亭山及其桃花的诗人举不胜举。

南宋诗人项安世作《皋亭山》:“西湖南北宝峰环,塔寺园亭碎点斑。不似北关门外看,更无一物涴青山。”项安世于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官至太府卿,庆元年间(11951200)在江陵专事研究《左传》、《周易》,纪昀评价曰:“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一次,他路过杭州,在游览西湖后又经城北北关门(武林门)去皋亭山赏景,登上山顶举目眺望,满眼是连绵不绝的青山,远山如黛,深感这里的山色之美并不亚于西湖诸山,于是抬手写下了这首七绝,尾联用一“涴”字凸显山色的青翠明丽,不乏想象的魅力。

明代诗人、书画家李流芳作《过皋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归装出西湖,间道向黄鹤。屡愆桐坞期,偶遂龙居诺。轻舟凌晨风,遥山满晴郭。丹林尚可数,寒条纷无托。披松指微径,听水扪暗壑。新构争远势,平台揽摇落。霜余山容浅,天清海气薄。暂歇尘劳心,始知寂灭乐。”李流芳绝意仕途后四处游山玩水,大多时间客居杭州西湖,诗文多为写景之作。在此诗里诗人一路写山记水,抒写皋亭山、上塘河一带的景色和观感,清新自然的诗句体现他诗作的一贯风格。

明代诗人王洪在寒冬腊月登临皋亭山后作词《卜算子•皋亭积雪》:“积玉映空青,蓬岛人间近。珠树瑶华满眼开,缥缈仙台影。便欲跨青鸾,直上三山顶。鹤氅披云看下方,月白银河冷。”钱塘人王洪十八岁进士,善文工诗,尤好写词,与当时的王称、王恭、王褒合称“词林四王”。他在深冬不畏天寒路滑登上皋亭山,为其雪后的美艳情不能自己,于是提笔作词《卜算子•皋亭积雪》,以“珠树瑶华”、“月白银河”此类比喻描写积雪后的皋亭山美丽纯洁的景象。

清朝女诗人夏伊兰作《皋亭山看桃花:“出港橹有声,沿山花无数。春风替我作前驱,引入红霞最深处霞光水色冱千重,剪绡曳彩凭天工。半山傥作沩山比,禅偈参来色即空。空明倒影窥屏嶂,夕阳几处闻渔唱。一镜春晴泻绿油,三篙香暖霏红浪。桃花尽处露烟村,鸡犬桑麻聚子孙。不信西湖名胜外,此间别有武陵源。”钱塘人夏伊兰趁清明节与众人前往皋亭山观赏桃花,后即兴赋诗,先写“出港”、“沿山”一路而去,后写山间桃花的嫣红和种种联想,尾句“桃花尽处露烟村,鸡犬桑麻聚子孙”写桃树林深处的人间烟火和村民种桑植麻的农家生活,并用遍地奇花异草的武陵源作比,不乏细腻、形象之笔。

清代诗人马曰璐登临皋亭山观赏桃花,后作七绝《杭州半山看桃花》:“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首联和颔联一静一动,写山谷桃花似霞和燕子斜掠的生动情景,颈联和尾联运用想象与拟人手法突出春水留恋含春桃花舍不得离去的情状,意境美好独特。马曰璐为扬州徽商巨富,好学、工诗,藏书甚富,与其弟合称“扬州二马”。

令人生奇的是,白居易主杭三年,没有他前往皋亭山踏青观桃的志书记载,也不见他有歌咏该处桃花的诗篇问世,是他众日替杭州操劳还是当时尚未形成半山赏景观桃的习俗?因无记载无从知晓。

据称,唐宋以来吟唱皋亭山及其桃花盛景的历代古诗词多达200余首,大可排入杭州名山前列。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军不敌,赵构匆匆南逃,一直逃到杭州城北的半山南麓,但在一个叫倪家门的小村庄里却找不到可以躲藏的地方,就在这一紧要关头,有一倪姓女子赤手空拳地冲了过去,她抓起一把把沙子向追赶的金兵撒去,赵构趁机逃过一劫,而倪姓女子却被金兵所害。其后在杭州登基的高宗于绍兴年间首崇祀典,将倪姓女子封为“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并替她建庙塑像,故半山娘娘庙又名“撒沙夫人庙”。

清代《广蚕桑说辑补》记载:“蚕最为鼠所喜食,饲蚕者不可无猫。无猫之家,每以泥塑假猫外加粉饰,置蚕室中吓鼠……”而半山娘娘庙出产的双面泥猫据说镇鼠、吓鼠特别灵验,庙里雇用的工匠个个精艺夺天工,塑造的泥猫几近真猫再现,广受养蚕妇的喜爱。时至2007年,半山泥猫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皋亭山下有个丁桥镇,丁桥镇因丁、兰二桥而名,以“孝乡”著称。吴自牧《梦梁录•历代古墓》有丁兰母冢,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东”的记载。镇子里,一条漫长的上塘河缓缓而流,北边面对皋亭山、佛日山、黄鶴山等连绵不绝的青山,风景宜人。

丁兰是远古民间凭借《孝经》感应说塑造的一个神话人物:“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为《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图》)第十二则故事。我国历来有“百善孝为先”的人文传统,这类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丁兰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丁兰“尽孝”的故事世代相传直至当今,从中也反映了皋亭山与孝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


上一篇: 何氏三杰

下一篇: 美的艰难 外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