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瑶山新传

作者:罗里宁 阅读:51 次更新:2024-05-01 举报

  一

  作登瑶山,曾经是贫困山区的代名词,再贫困的山区,也有改变的时候,现在山上,就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村屯通水泥路,村民住上砖混结构的房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倒令我胡思乱想起来,山上逐步走向“现代”,融入许多新的元素,还有什么传统的东西,能够保留下来呢?我最先想到的,是瑶山玉米酒。

  瑶山玉米酒,大碗喝是很过瘾的。曾经和一位仁兄上山去,协助开展村村通电的动员工作,瑶族兄弟说,先来两碗咱瑶山的玉米酒。这位老兄第一次上瑶山,问我酒怎么样,我说没事,原生态,度数低,放心喝,不喝不好开展工作。结果这哥儿们被瑶族兄弟一连敬了几大碗,他酒量了得,在微醺中开展工作,嘴也甜多了,大家高兴起来,工作开展得也比较顺利。

  山里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巴掌大的地都种下玉米了,此外,就是山上还有些中草药,可以用来制作酿制玉米酒的酒饼,瑶山玉米酒,主料是玉米,酿制玉米酒需要的酒饼,瑶家人几百年来,都是采用山上草药制作,各家也都有些自己制作的技艺,最多能用到十几种草药,用草药制作的这种酒饼和煮熟的玉米,经过发酵酿制的玉米酒,醇香甘冽,清凉爽口,夏天还可以当凉开水喝,我就尝试过那种感觉,是和乡里一位瑶族干部,在一个大热的天气上山,忘了带水,半路上渴了,瑶族干部取下肩上的军用水壶递过来:“渴了吧,喝口水。”我接过水壶,张嘴就来一大口,结果被呛的“哈……”的一声,差点吐出来:“怎么是酒?”瑶族干部笑着说:“是啊,这玉米酒解渴,慢慢你就习惯了。”你还别说,过了一会儿,口真的就没那么渴了。

  瑶家人喝玉米酒,传统上是把酒盛在一个大碗里,酒碗从一个人的嘴转到另一个人的嘴,你喂我我喂你,喝得很豪爽,那也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就像壮家人喝酒用匙羹打酒一个喂一个那样,但比起壮家人的那个喝法,还要来劲一些。这样的用碗喂来喂去,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这个习俗在外人眼里,是很不好甚至是很可怕的,一般都不敢接嘴,推来挡去,感情就不好联络。

  改革开放的一个好处,是人口可以比较自由地流动,外出打工方便多了。瑶山的年轻人到城里打工,在使劲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时,也接受不少外面的新鲜事物,有的还娶了外面汉族女子做媳妇儿,在瑶山进进出出的人里面,经常就可以看得见一些衣着时尚的人,瑶山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你不一定能说得很具体,却能够感觉出来,就比如喝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是拿个酒碗你喂我我喂你的了,而是各自拿各自的碗,类似于城里人拿个酒杯,互相碰一下,然后自己喝自己的。这是瑶山人思想观念的一大转变,是瑶山人卫生意识的一大进步。

  他们不仅知道吃别人口水不卫生,还知道上山采药制作酒饼费时费力,发酵时间长——山外就有现成的酒饼卖,山外人酿酒,有的还不用酒饼,是用其它药物代替发酵呢。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另一种观念,怎么方便怎么来。这也是很自然的。既然有现成的酒饼卖,何不就买现成的?瑶山开始有人在外面买酒饼回来酿制玉米酒了。他们在酿制玉米酒上的这点变化,是可以理解的,它构不成对别人的伤害,因为他们在买酒饼时很慎重,多是找熟人买,保证酿出的玉米酒不会伤害到人。他们酿玉米酒,也多是留给自家人饮用,很少外卖,除非有人找上门要买。入自家人的口,当然会格外小心。另外用草药制作酒饼,也不是人人都会,草药更是不那么容易找到,为自己图个方便,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外面进山的人,还是希望能够喝到用草药酒饼酿制出来的玉米酒。

  我们在山上,恰巧碰到一户人家为老人祝寿,碰到了就得喝一点,这是瑶山的规矩。本打算每人喝一碗就走,没想到酒一入口,玉米酒那种特有的醇香和甘冽就沁入心脾,欲罢不能,一位能喝的游伴一连被灌了几大碗,还精神爽爽的,主人乐得开怀大笑,打趣地说:“算你识货,这可是用咱瑶山十几种草药制作的酒饼酿出的正宗的瑶山玉米酒,让你们赶着了,多喝点,多喝点。”

  我就知道,不论瑶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些好的传统总会保留下来,这种用草药制作酒饼的技艺,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很好的传承,它在瑶山深处酿制出醇香甘冽的玉米酒,等着你去品尝哩。

  二

  山上居住的,是瑶族的布努支系布努瑶。艰苦的劳动,培育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德和淳朴善良的性格。进入瑶家,主人必先给你递上一碗玉米酒:“渴了吧,先喝口水。”你以为真是水,正渴着呢,一大口喝下去:“啊,是酒啊?”你喝过了,主人自己也来一口。这是瑶家的待客之道。

  瑶家人热情好客,不只是给你一口酒那么简单,你要不及时制止,他们会杀鸡宰羊,以瑶山的最高规格招待你,你就是很用力地去制止,好说歹说,他们至少也要杀只鸡,这是他们好客的本性所决定的。你不接受,他们就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会觉得你瞧不起他们。瑶家人生活并不富裕,却可以拿出他们仅有的最好的东西接待你。这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每次上山,进村入户,是工作的需要,不去不行,去了又怕给人家添麻烦,杀只鸡是免不了的,还有玉米酒,一坐下来,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你再客气,话就不好说,工作也不好做。酒不能不喝,少喝也不行,多喝又容易耽误正事,要在两者之间拿捏好一个尺度,还不容易。看着一大碟白斩鸡,金黄金黄的,也不忍心下筷子——瑶家人养只鸡不容易,从小放养,除了喂点玉米,就是让它在外面吃虫子,一年左右才能养成,香甜,耐咀嚼,拿出去卖,是山外人的抢手货,他们平时舍不得吃,只要有客人至,就什么都舍得,舍得就舍得吧,咱交伙食费得了。别啊,还把我们当兄弟不,小看我们啊!他们这样说,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只能把他们当兄弟,当自家人,以后进山,多带点山外的东西就是了。于是就和他们互喂玉米酒,品尝那金黄金黄的白斩鸡,微醺还要以还有工作为由强行打住。

  你若是在山上住下,就由村屯干部领到他们家,他们会把最好的地方腾给你,床上用品全是没用过的。天不亮就有锅勺响动,不久又有人来叫你,带你去洗漱,之后就又来到饭桌前,菜和酒都已经摆上,酒还是玉米酒,菜会有些猪肉下水、瓜苗野菜和花生黄豆之类(早上一般不杀鸡)。不行啊,怎么能喝早酒呢?为什么不行,这是我们瑶家人的习俗,等下还要翻山越岭去开展工作呢,不喝两口你怎么上去?其实这都是他们的借口,瑶家人天生好客,好客是他们的天性。

  过去瑶家人生活艰苦,许多人家都没解决温饱,你上山去,他们总会让你感到很温暖,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有人说这是山里人性格,少数民族大都这样。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外出旅游时所经历过的一些经验来。

  改革开放之初,我到外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去,他们的热情也和我们瑶山一样,人去多了以后,他们也学精了,什么花样都有,最常见的,是硬要你买东西,不买不行,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过敲诈勒索的现象。关于这些,媒体都有过报道。我们瑶山就不一样,尽管那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瓦房茅草房已经变成砖混结构的小楼房,瑶家人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他们还是那么热情,还是那么好客——不管瑶山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瑶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怎样的改善,他们那颗淳朴善良的心始终都没有改变过,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

上一篇: 五律.颂神州十八

下一篇: 五一礼赞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