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大将夫人郝治平的传奇人生

作者:胡遵远 阅读:82 次更新:2024-03-26 举报

2024年14日开国大将罗瑞卿夫人郝治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郝治平*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正军职离休干部

郝治1922年5月12日出生于河北省临漳县从小热爱学习、追求进步12岁入河南省开封市明伦中学,后来又考上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8年初郝治平毅然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抗日大学二团政治处技术书记,晋东南直属女生队副指导员华北野战军总政治部机关指导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荣臻子弟学校教员,野战军十九兵团子弟学校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41年4月,与罗瑞卿结成革命伴侣。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她历经艰险、顽强拼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任公安部办公厅六局三处一科科长,政治部宣教处副处长、处长等职1961年2月任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1978年1月任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1986年9月离职休养进入和平年代后,她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率先垂范、尽职尽责,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郝治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 


一、去延安,坚决抗日改名字,立志报国

郝治平的原名叫郝宾如她的父亲郝景瑞任过区长,后因憎恨官场贪污腐败人诬陷而被抓了起来。郝宾如的母亲变卖了田产,找人求情,才把郝景瑞救出来。郝景瑞从此便对官场便失去了兴趣,回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因此,郝宾如的成长相于当时的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比较幸福的。她不仅衣食无忧,还有明理的父亲让她学习文化知识

1934年,郝宾如考入河南省开封明伦中学。她第一次离开家,不舍和不安令她不停落泪入学后,她住在离学校近的父亲好友家。父亲好友家的女儿总是略带讽刺地喊她“乡巴佬”,这让自尊心强的郝宾如非常难以接受,一气之下,她搬进了学校的集体宿舍。父亲好友知道事后,专门来学校宿舍劝她回去,可郝宾如早已打定主意坚决不回去。

1937年,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就在这一年,郝宾如考上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面对国破领土沦陷的危急形势,郝宾如和同学们都没有了读书的心思他们和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一样,萌发了弃笔从戎、抗日救国的想。  

一天,郝宾如和同学王军霞在街头一群人围着布告议论,挤进去一看,才知道是“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在招生。她们没有半点犹豫,一路小跑着去了报名处,并填写了报名表。

年三十那天晚上,郝宾如拿行李去了王军霞家,不料被王军霞的母亲发现了。当时,王军霞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哭着求她不要走看着王军霞母女俩的眼泪,郝宾如扭头独自一人上路了。

到了山西运城,郝宾如才发现这所“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其实是阎锡山挂羊头卖狗肉的产物。阎锡山并没有什么抗日意愿,他只是想借着这块“牌子”招揽年轻人才,以发展和保护个人势力。

郝宾如很失望和她同样失望的人不在少数,大家都是被骗到这里来的。于是,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未来,有人说起延安在真抗日,这让郝宾如重了希望。

1938年2月,在一位山东大哥的联络下,郝宾如和六七个同伴,一起离开运城,奔赴延安。寒冬腊月里,几个年轻人穿着单薄的衣服步行。一路上,她们见到了太多日洗劫后的惨象,连个歇脚的人家都找不到。

不知走了多久,她们一行人终于走到了黄河边,大家想要渡河,四处寻能够帮助渡河的船工和船只。费了好大劲,大家才找到一位船工,是,这位船工不愿意摆渡。他觉得附近到处都有日轰炸,太危险,而且自己的破船不一定能撑河对面。

听了这些话,郝宾如一个没忍住,哭出了声,“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延安抗日啊?”船工抬头看了看她,问:“你们是去抗日的?”大家点点头。船工想了一会儿,咬咬牙,决定冒险送他们过去。

没想到,还没驶过一半,就开始漏水,大家只拿着茶缸、脸盆之类的往外舀水。一阵“手忙脚乱”后,一行人到达对岸,郝宾如从口袋掏出钱,要给船工,可船工坚持不收,“既然你们是去抗日的,那我就不能收钱,我也是中国人,这就当我为抗日出的一份力吧。”

就这样,一行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延安。

之后,组织上将郝宾如送到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此期间,郝宾如孜孜不倦学习文化知识和战斗技能,等待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

然而,组织上出于对女同志的保护,一直让她留在后方做一些后勤工作。郝宾如知道这样十分安全,但她早就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于是她接连几次主动提出申请,一定要到抗战第一线去!

组织上被她感动,满足了她投笔从戎的要求

来到前线的郝宾如完全没有女孩子的娇气,她不怕苦不怕累,表现非常出色。同时,她还自己的名字改为郝治平,“治平”取自《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句子此时的郝治平心中充满了不让须眉抗日报国的雄心壮志


 二、逢知音,喜结连理;严家风,培育栋梁

郝治平到延安时见过了罗瑞卿,不过那时候他们两人的交集并不多,因为他们之间在年龄和身份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悬殊罗瑞卿比郝治平大19岁,当时已经是抗大的副校长,而郝治平则是一名普通的学员。

两人之间真正有所接触,则是在罗瑞卿带领八路军第五纵队穿越敌占区前往太行山的时候,郝治平此时也在军中她虽然是女子,但却一直冲锋在前,罗瑞卿深感佩服。罗瑞卿为此特意来到她的面前,对她做出肯定和鼓励,两人之间的缘分在这一刻开始从战火中发芽。

时间到1940年,虽然入伍时间不长,但郝治平已经做出了许多贡献,她的进步很快,还成为了基层代表,与罗瑞卿在工作上的接触也多了起来。

共同的革命信仰和报国热忱让彼此之间的了解越来越深,关系也越来越近。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把这段关系往爱情上想,只把对方当成要好的同志和战友。

后来,因为组织的安排,罗瑞卿到了野战军工作,郝治平去了党校学习,一时间天各一方。或许,正是因为突然变得遥远起来让两人感到彼此的难舍和无限的思念。

来到党校之后郝治平突然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情书”,落款是“洛水清”,而对她的称呼则是“紫萍”。如果让人来看也许会一头雾水,但聪明伶俐的郝治平却是会心一笑“洛水清”和“紫萍”不是罗瑞卿与治平的谐音吗?

来铁血英雄也有儿女情长郝治平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们开始通信往来,了解对方的近况,彼此互相鼓励和帮助。工作之余,他们也偶尔见面,一起散散步、聊聊天。

随着接触的增多、感情的加深,郝治平向罗瑞卿表达了自己的不安,她担心自己在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不能与罗瑞卿相匹配。罗瑞卿则坚定告诉她:“你好学上进,一切都可以进步!”这无限的包容和鼓励,打消了郝治平心底的顾虑。

等到郝治平从党校毕业之后,罗瑞卿便果断向她求婚,郝治平也勇敢做出了回应。两人的婚礼虽然十分简陋,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可贵的幸福已令他们别无所求。

郝治平和丈夫结婚之后,相敬如宾,十分幸福。但是,由于抗战和革命形势正如火如荼的发展,两人各自的工作也是愈发的忙碌和危险,因此,他们过上了聚少离多的生活。这样艰苦的日子,一过就是八年,他们和千千万万的同志们用鲜和生命终于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解放后,郝治平罗瑞卿投身到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罗瑞卿担任起公安部部长的重要职务郝治平来到警界工作加入我国首批女警官行列,共同为新中国的社会治安工作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郝治平和罗瑞卿一共生育了六位子女,加上罗瑞卿前妻留下的一个孩子,还有他们在战火中收养的一位孤女,总共八位子女。郝治平对他们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教育子女以德为本、与人为善,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在良好家风熏陶和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八位子女都很有出息。长子罗箭和三女儿罗峪书都是哈工大毕业的物理学专家,曾为我国的核事业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次子罗宇和大女儿罗峪田则像父辈一样毅然投身军旅,并在军中做出突出成绩、被授予大校军衔。一位叫罗峪平的女,成为了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其他位子女也是各有成就、各有建树

上一篇: 江南乌镇

下一篇: 外遇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