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那届高考

作者:张健 阅读:249 次更新:2024-01-11 举报

那届高考

文/张健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春寒料峭之时,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收拾行囊,满怀希望,赴京赶考。

科举创立于隋朝,但隋朝太短命,没起到多少作用。唐朝考试,凭本事考出来的不多,大多是靠门阀推荐。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多举荐不上,比如李白、杜甫,拼命找人推荐也没人理。于是,就有了老考不中而急了眼的,比如黄巢。

通过科考选拔人才,到了北宋才算是完全成熟,文坛领袖欧阳修,时年50岁,受命担任本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和王珪、梅挚、韩绛、梅尧臣等文坛巨匠组成主考“天团”,主持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科考殿试。于是,也就造就了这千年科举第一榜。

看看当年那些学霸们所展示的奇迹吧,当年全国士子40万人,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388人,进士的录取率不到千分之一。最终放榜,一甲三名为,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有苏轼、苏辙、曾巩。八大家中,去掉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剩下的6个人中,除了早就做官的王安石,5个都跟这场考试直接关联。

先说三苏吧。

当老子的苏洵早年不读书,游历天下,后来生了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发现读书才是硬道理。于是自27岁开始发奋求学,大器晚成,终成远近闻名的大学者,开创蜀学。

遗憾的是,苏洵试运不佳,几次科考均未题名,就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这一年,48岁的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进京,这场考试,苏洵在场外做拉拉队。

结果,他大儿子苏轼文中有一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让主考官欧阳修实在想不起出自何处,放榜后禁不住好奇去问苏轼。苏轼回答道,那是我编的啊!

欧阳修顿时无语,但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写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相较于儿子优异的应试成绩,苏洵的教育理念却更为后人所传颂。

首先就体现在他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上。“轼”是指古代车辆前端供手扶的横木,看似可有可无,但如果去掉它,就不再是完整的车了,为人当如车轼,虽处于显要位置,却也要懂得掩藏自己,避免锋芒过露。“辙”是指车轮辗过的痕迹,对车子来说,功过祸福都跟车辙无关,既能避祸也能让功,如此安度一生。

知子莫如父,苏洵把对儿子性格的了解,以及对未来的期待都凝聚在了名字上。苏轼性格外露,父亲担心他在社会上生存口无遮拦,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苏辙性格沉稳,是十分让人放心的。参照苏轼苏辙此后的人生境遇,不得不说,苏洵很有先见之明。

苏轼是天生的超级巨星,不仅诗词文章名震天下,书法绘画造诣也很高,各方面都是开宗立派的级别,俘获了一大帮粉丝的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偶像”。他生性放达、豪放不羁、锋芒毕露,做文学家浑然天成,但搞政治就差远了,一辈子的轨迹就是:写文章,被流放,等弟弟苏辙来捞。

苏辙没有哥哥苏轼那么天纵奇才,而是“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性格上也与哥哥不同,苏辙冲和淡泊,老成持重,在官场上倒颇有建树。有人戏称,而苏辙一辈子都奔波在救哥哥的路上,为了救哥哥方便,干脆一路干到了宰相。

再说那年考试中唐宋八大家里最没存在感的曾巩吧,他要说算第二,没人敢当第一。

在这届中进士的才子中,苏轼苏辙都是应届生,第一次参加高考,而曾巩属于老复读生。

在参加这场考试前,他已经多次参加科考,无一例外地落榜。这次他已经39岁,文章已经非常老成。当时阅卷官梅尧臣发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观点新颖独到,行文不落俗套,让人叹为观止,赶紧拉主考官欧阳修欣赏。

欧阳修一看,这文章写的真牛,策论第一就他了。可转念一想,这文风老成持重,该不会是我的弟子曾巩所作吧?担心将弟子取为第一会必遭人非议,于是将此文列为第二,后来放榜,才得知作者原来是苏轼,于是,曾巩的存在,居然让才华横溢,应成为状元的苏轼躺枪,成为一时笑谈。

而这一年入榜的进士,可谓群星璀璨。

曾布,与哥哥曾巩同年高中进士,成为当年继苏氏兄弟后,第二对上榜的兄弟。他踏入后政坛如鱼得水,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

还有对后世思想影响最深的一对兄弟:程颐和程颢。程氏兄弟为理学大师,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称为“程朱理学”,对后世儒学发展影响极大。

此外,那年还有王韶、吕惠卿、章惇、林希、张璪、郑雍、梁焘等7位先后出任大宋王朝宰相,再加上苏辙和曾布,那一年的进士中,出现9位宰相。

那年上榜的张载,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开一代名言风范,被历代知识分子广为传颂。

最神奇的是王韶,在同期这群大文学家、大哲学家掩映下,显得非常普通。他觉得按部就班没有出头之日,决定走一条与同学们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弃文从武。于是,后来他率兵收复西北六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压制,重新畅通了阻断多年的丝绸之路。一举弯道超车各大魔王,成为那届同学中第一个做到副国级的干部。

一届高考,光是《宋史》里有列传的就有24人,顶尖人才比比皆是,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此,谨以此文纪念那届高考!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