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我一生的老师

作者:细雨无声 阅读:123 次更新:2023-12-26 举报

                                                我的老师

     他比新中国大两岁,他陪伴并见证了祖国的成长。新中国的发展、进步、蜕变与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引领着他生活的步伐,他的命运和奋斗目标与祖国息息相关。

   他出生在一个偏僻小山村,祖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十三岁读初中,寄宿在离家十几里的学校,从此踏上了离家逐梦的征途。

   那时候的祖国刚刚从战争的烽烟中走出来,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风里来雨里去,读完了初中。由于家境贫寒,他选择了当时不用交学费不付伙食费的中等师范学校。十九岁毕业,成了一名小学教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条件极差,教学环境极其艰苦。他很热爱这份工作,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份爱化为具体的行动,以苦作乐,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愉快地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留下了一个个甜蜜而美好的回忆。

     为了冬天不受冷冻,入秋时他便领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搂柴拾粪,晾干后存放起来以备取暖。冬天的每一个早晨,他总是早早地生起炉火,在学生到来前为他们驱赶教室里的酷冷,尽自己所能把温暖送给每一个学生。

    你见过从小学一年级五年级只有两个教室的学校吗?你见过教室里全是用土坯做的桌子和凳子吗?他就在这样的学校坚守了近十年。你可能还会问,五个年级只有两个教室,哪怎么教呀?这就是复式教学——不好办,但不得不办的学校。搞这样的教学老师是相当累的。每天,给一个年级讲完新内容,布置作业之后给另一个年级讲;往往是给这个年级讲完语文再给另一个年级讲数学。一个教师承担了两个年级或三个年级的全部课程——语文、数学,政治、音乐、体育、美术。全天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这时,不用愁英雄无用武之地,所有的本事都可以尽情地挥洒。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他们心服口服的“万能老师”。虽然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他仍然乐此不疲。

    他课上是老师,课下和学生是朋友。课间与学生一起踢毽子、玩沙包、拔河、老鹰捉小鸡……常常为了和学生在游戏中论个高低输赢而挣得面红耳赤。村民们都叫他“孩子王”。这个“孩子王”一当就是十几年。后来,乡里缺高中教师,经过层层选拔他被调去教高中。此后的日子里,他仍娱教于乐,无论走到那里都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他一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教学成绩显著,获取大大小小的奖励无数,直到退休。

      他是个爱动脑子肯钻研的人。有些老师往往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拿来找他解答,他总是欣然接受这样的“挑战”和“考试”。他习惯尝试着用多种方法解题,力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思路传授启迪他人。有时碰到极难的题,他总是绞尽脑汁寝食不安,食不知味,辗转反侧地思考,甚至于半夜起床进行演算。每解决一个难题,激动地像个小孩。总要给人家讲这道题有几种解法,哪一种最简单。就如同孔乙己教小孩们写茴香豆的“茴”字一样不厌其烦,可笑而又可爱。还有时为一道题和人家挣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欢而散。但结果往往他是对的,这更“助长”了他攻克难题的热情和忘我思考的激情。他的爱好较多,下棋、打乒乓球、吹笛子、打扑克、猜字谜、做难的数学题等,他挑战难题的热情仿佛老而弥坚。

    作为教师,他非常重视对自己子女后代的培养和教育。

    四个孩子上小学时,他每月只有三十二元的工资,老人弟妹都在农村,生活艰难,他还得拿出一部分工资补贴他们。生活极其拮据,常常入不敷出。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帮妻子养猪养鸡养兔,搞副业补贴家用。就是在经济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每月仍然拿出一部分钱给孩子们买书,一人一本,写上各自的名字。一方面彼此交换着看,有新鲜感,另一方面又便于保存,还不会因为挣抢书而打架。《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王二小放牛》、《小狒狒历险记》、《童年时代的朋友》、《格林童话选》、《东周列国》、《红日》等小人书和小说把我们带进了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没有因为贫穷而迷失自我,也没有因为物质贫乏而自卑,相反,他们个个虽然骨瘦如柴、疾病不断,但有了书的陪伴,常常在痴迷的阅读中,忘却了饥饿、孤寂以及病痛。每每拿到一本新书,便如饥似渴地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有了书的给养,无论多么艰难的生活也甘之如饴。让人遗憾的是,有些书刚看一遍,甚至有的还没来得及看就被前来走亲戚的几位叔叔拿走,说是拿回去看完就送来,结果一去就不复返了。他们都是农民,认不得几个字,估计看都没看就作了手纸或卷了烟草化为屡屡青烟,《雾都报童》、《诸葛亮的故事》、林达汉的绝版书《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等都遭此厄运,“明珠投暗”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影响下,四个孩子个个勤奋苦读。他对子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千万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有依赖和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地创造自己的未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每个孩子都没有偷懒的想法,踏踏实实地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在做人方面,他经常告诫学生尤其是自己的子女:在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能见利忘义,贪图小便宜。

   记得小女儿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去学校的宿舍院里玩,一位学生给小女儿半块馒头,她不敢要。那是个饥饿横行的年代,很少能吃到馒头,馒头成了人间美食,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块馒头,望着小女孩那被诱惑的眼神,那位学生无论如何都要她拿上。拗不过,小女孩没敢吃,拿着那块馒头回家了。他见到后,满脸怒气,严厉地说:“谁让你要别人的东西?送回去!”小女孩哭着把那块馒头送了回去。从此以后,孩子们都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甚至拿别人的东西。他们一直牢记父亲的教导——别人的东西无论有多好都是别人的,需要什么自己去奋斗。

     郑板桥说过:“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成了他要求自己教育子女的座右铭。

     他自己省吃俭用,不舍得浪费一分钱,但对在学习上肯用功有进步的孙子们往往给与很高的物质奖励。他的积蓄绝大部分投资给了后代的教育。

     他退休时,小外甥刚两岁多。女儿女婿上班,他便担起了看护小孩的任务。每天给小孩读故事,一个故事往往三遍五遍地重复,小孩子每一次都觉得新鲜,而他却也不厌其烦。他带孩子有点“抠”,从来不买玩具,很多时候是自制玩具。一老一少凑在一起,拿一些废纸箱、废塑料盒、瓶子等做汽车、压路机、风筝、小人等。用捡来的雪糕棍子拼字做算术题,通过移动或增减小棍玩摆字游戏,激发了孩子认字的热情和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捡来的雪糕棍子放满了整整一个纸箱。这样日积月累的“玩”法为孩子以后求学打好了基础。等孩子上学的时候,不仅字认了不少,词汇积累了很多,孩子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而且对算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多年过去了,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在当地的重点学校遥遥领先。每当听到人们的夸赞时,他总是自豪地说是老爷的启蒙教育搞得好,言词中充满了感激与骄傲。他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并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延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教师他离开了讲台,但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

      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他很大方,在生活方面他却很“抠”。有时抠得不可理喻,抠得让人怒气冲天。

      有一次,咳嗽很长时间不好,大家劝他去看医生。他走进医院,门诊大夫让他挂号,他一问,挂号费三元,马上便离开了。回来后,嘴里嘟囔着说:“就个咳嗽,还需要三元钱,不值!”他的这一举动把大家气得哭笑不得,“这老头太抠了”!子女们无语。最后还是他自己配药吃好了。从此以后,头疼脑热他从来不去找大夫,子女们拿他也没办法,戏虐他真是个“葛朗台”,他却满不在乎。 “葛朗台”一天天老了,儿子要给他买个全自动洗衣机,他坚决不同意,原因是嫌浪费水。其实,这几年国家经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他家的生活早就步入小康,他依旧勤俭节约又吃苦耐劳,不乱花一毛钱。

     在经济上,他对自己很刻薄,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十几年,袜子破了还让老伴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但为人处世他却乐善好施,认为吃亏是福。每年,他回老家看望亲戚和朋友,临走时,不管亲戚远近关系疏密,总要给他们每户留三百五百,碰上有特殊困难的,给的更多一些。有些亲戚向他借钱,他从来没说过“不”字,总是没多有少。碰上还钱有困难的,他就不要了。在早些年,如果他手头不富裕时,他就自己出面替他向另外的人借上,时间长点,那个人还不上,他就替人家还了。他就是这样急别人所急,想别人所想,乐于助人。对比他对自己的“抠”,他对别人的“慷慨”又让人瞠目结舌。

     他除了教师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身份是理发师,而且是义务理发师。这个身份比教龄还长。

    乡里的男人,不论大小长幼,只要是找他理发的,他都不拒绝,一律免费服务。理发室是流动的,夏天它设在院子里,天冷时,就在办公室或家里。多年了,老伴也习惯忙前忙后为前来理发的人弄洗头的热水,毫无怨言。他一边理发一边和来理发的人们说说笑笑,和谐而融洽。他家有什么大事小情,人们就自发地过来帮忙,从来不要报酬。他们和同事、乡邻们彼此相处亲密而不拘小节。多少年过去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退休后离开家乡,那些曾经的朋友们不时来看望这夫妇俩,给他们带来当地的土特产,而他们也受到宾客般的隆重接待。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在他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间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不断发扬光大,并且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无声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无坚不摧的团结和友谊的华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他——曾经生活在农村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把自己的毕生精力交给了农民和农民的后代。他的学生桃李满天,散布在全国各地,从事各行各业。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践行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他,就是我的父亲,我一生的老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