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苟贵的故事

作者:翟峰 阅读:2204 次更新:2023-09-15 举报

苟 贵 的 故 事

·翟 峰

岁月蹉跎,人事沧桑,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离开下乡当知青落户过的寨子村已经三十多年了。

当我于庆祝祖国60华诞之年终于回到早已在梦中回了多少次的寨子村之时,那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浓浓眷恋之情,便如窖中储存的老酒,愈来愈浓。

魂梦中总是萦绕的第二故乡的田野竹林、小河茅舍、泥土清香……呵!我终于与你们重逢了呀!

虽然,30多年前我下乡来这里当知青时,感到那时的寨子村就像一个待字闺中的羞涩农家女子,质朴、可人。

然而,当时那落后、闭塞的地方标签,也在寨子村这里显得尤为分明!

尽管,记忆中的寨子村是那样破旧零乱,村里村外冷落贫寂,不少村民生活困苦,有的还住在简易的茅草房和凌乱的土房里,田间地头旱迹斑斑……。

但是,这些并非是我梦中魂牵的主流!而“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情致,却让我在梦中更多甜蜜回味的是“第二故乡”寨子村田野竹林、小河围绿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呵!

我下乡当知青后寄住的孙大伯家就座落在一簇簇竹丛之中。

青青的翠竹俨然象一堵天然的围墙,将这幢茅舍装裹得分外秀丽。

当时,与我朝夕相处的是孙大伯的独儿叫孙苟贵,俗名叫“狗儿”。

乍一听,感到是非常可笑的。

可是,这是当地农民的一种习惯,怕自己的孩子娇嫩养不活,便给自己的孩子起些贱名,诸如“牛儿”,“狗儿”,“猪儿”之类的。

“狗儿”苟贵是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十六岁,刚好与我同岁。

几年相处,苟贵和我亲如兄弟。

春天,我们常常相邀钻进竹丛中去谈天说地。

每当“青黄不接”时,我们又在一起刨笋子,挖野菜,共度荒月。

夏天的傍晚,我们又常坐在竹丛边的大青石板上纳凉,望着夜空中那闪来闪去的莹火虫,天南海北地吹着“龙门阵”。

我最喜爱的还有寨子山下的那条宋江,它是嘉陵江的支流,传说是一个美丽的仙女不慎失落的裙带而形成的。

那江水清澈透明、碧绿幽幽似镜似玉。

夏日的午后,我和苟贵一道到江水中去游玩嬉戏。

我们在洁净的水里“扎猛子”,让碧蓝的江水作掩护,出其不意地从对方面前钻出水面,真是惬意极了!

游累了, 我们便赤身仰在沙滩上,凝神听着枝头的蝉叫。

那蝉声伴着江边船工的号子声和远方修水库的夯歌声,组成了一支和谐的田园交响曲。

此时,我那联翩的思绪便随着蓝天上的白云飘到遥远的城市----我的“第一故乡”,我的父母和兄妹居住的地方去了。

由于闹粮荒,“狗儿”常常在傍晚收工时出去逮鱼补救,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终于有机会和“狗儿”同去逮鱼——

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寂静的夜晚,只有田野上传来阵阵鸟鸣和路旁蟋蟀的低呤。蓝天上,繁星灿烂,小河睡得安安祥祥的。

从树梢偶尔漏下来的星光映在河面上,微波一闪一闪的,好象一匹墨涤色的长绸。

我们穿过竹林丛,沿着河岸走去。

“狗儿”一边走,一边将一米长的竹竿插在河边,让鱼钓浸入水中,每隔一来米便放上一根。

“狗儿”把二、三十根竹竿插完,我们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这时,“狗儿”慢慢梭下河,摸着竹竿,忽地一下提起来,只听得水中“扑哧”一响,星光下,便见钓在勾上的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了。

等我们收完最后一根竹竿,鱼笼已装得满满的。

而天边,却出现了鱼肚白了……。

“青山悠悠,绿水迢迢”。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如今,或许是经过多年的农村改革,确实不得不使我对久违的寨子村刮目相看:掩映在清澈透明宋江两岸大片簇簇绿茵竹丛中的“她”,其衬托出的特有

我当知青时就曾无数次地感叹过:这宋江边的每簇由几十支翠竹组成的竹丛,枝枝叶叶,错落有致,密不透风,简直就是一个个密中微微透风的生态绿色世界啊!

而今,当我穿行在那遍布着寨子村各家各户精心经营的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猕猴桃产业园里,即仿佛置身于了一片绿色海洋之中:

一株株枝繁叶茂的猕猴桃树长势喜人,目之所及处皆是果农在梯田上和坡地边为其果树除草松土的忙碌身影……。

寨子村是美丽的,回忆常能激起我对“她”的无限思念。

当我面对虽已有几丝渐白鬓发但脸色却健康红润的挚友“狗儿”苟贵之时,当我与爽朗健谈的他彻夜长谈之后,我发现自己面前站着的早已不是30年前的那个憨实土气的“狗儿”,而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成长起来的一位成功的多种经营种植大户——一位远近闻名的现代农业红心猕猴桃种植的当地“土专家”了。

苟贵自豪地告诉我:现在他仍在担任村支书的这个寨子村,红心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已达85%以上,全村早已形成以红心猕猴桃为支柱产业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了。

由于这个海拔500米、远近闻名的“旱扁扁村”很适宜猕猴桃生长,所以村子里培育的红心猕猴桃品质特别好,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高,没有任何污染,是货真价实的绿色水果。

苟贵还告诉我:过去,由于寨子村7个组果农生产分散,信息不灵,果品质量不高,增收效果不明显。这些年由他带头发起,成立了寨子村猕猴桃产销公司,建专业冷库6个,设销售网点3处,公司坚持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以“产品名牌化,名牌国际化”为宗旨,通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红阳牌”红心猕猴桃,并注册了商标,年产商品果达100吨。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如今,红心猕猴桃已成为猕猴桃果类中的优质名牌,成为寨子村农民通过这项最大的多种经营种植项目实现增收的“绿色银行”。

说话间,苟贵还让我品尝了一盘切开后红鲜鲜、软绵绵的红心猕猴桃鲜果。

苟贵边让我品尝边介绍到:“红心奇异果通常从树上采摘下来就会有一点变软,吃的时候会变得非常软。而且只有变软才好吃,就象甜柿。红心奇异果在软硬方面与普通猕猴桃有着本质差异,因此,不可把普通果与红心果同等看待。虽然红心果和普通果是同一类植物的两个族,就象人一样,同样是人,但是,女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不能混为一谈。”

为此,苟贵还颇风趣地进一步解释说,他把猕猴桃的普通果与红心果还特别做了一下区分:如果把单果较大的普通猕猴桃看成是高大雄壮、坚挺硬朗、浑身长毛、阳刚无限的男性的话,那么就可把单果较小的红心猕猴桃看成是娇小玲珑、外表光泽、内心善良、温柔可人的女性。因为,普通猕猴桃食用时有一种酸酸的味道,这是男人的劳碌辛苦的生活写照;而红心猕猴桃食用时甜甜的,清纯无限,显然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女孩子……。

听着苟贵风趣地话语,品尝着红心猕猴桃鲜果醉心地甜味,望着苟贵两年前新砌的这幢两楼一底的砖房和这两年来先后新添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大货车-------我不禁由衷地感叹到:呵!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断深入,寨子村再也没有“青黄不接”,家家户户不仅仅是猪满圈、粮满仓,更是楼高窗明、电器满屋、电动车辆满坝子了哩……! 

啊,寨子村!我常常思念的,而今却终于可放心、宽心的“第二故乡”呵!

 

【注:本文经人民网特别推荐,在庆祝祖国60华诞之际举办的全国网络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入选当时由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为中国骄傲—“我和我的祖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系其中“文字部分”六篇“金奖”的首篇;同年在人民网举办的相关征文活动中,该文又获得人民网特别颁发的全国范畴内的征文一等奖)】

 

作者简介:翟峰,文学爱好者,文化学者,多栖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绿色时报》《四川日报》《河南日报》《新疆日报》《人民代表报》等报纸的文学副刊暨《中国人大·随笔》《民间文学·故事》《荒原文学》《秘书·随笔》《北京人大·诗歌》《嘉陵江》《蜀道》等期刊;系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专委委员,四川省第十至十二届人大代表;曾聘为四川省立法咨询专家库成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两次提名为“中国年度绿色人物”(一次进入24名正式候选人表彰);曾获九三学社中央全国第二批“九三楷模”表彰;作品曾入选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首部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大地文心》”;2006年首创的人大代表博客“代表之声”获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共同评选的“首届中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最早在人民网设置的环保之声博客于2007年获人民网全国环保博文征文最佳博文奖;出版《翟峰博客文选》《艺文杂忆杂议集》等散文随笔文集多部(其中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翟峰履职笔记》2013年获广元市首届文化奖)。


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封面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封面
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扉页 评奖情况简介(部分)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扉页 评奖情况简介(部分)
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部分目录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部分目录
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金奖首篇《苟贵的故事》a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金奖首篇《苟贵的故事》a
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金奖首篇《苟贵的故事》b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金奖首篇《苟贵的故事》b
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金奖首篇《苟贵的故事》c全国网络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为中国骄傲》金奖首篇《苟贵的故事》c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土地说话(现代新诗)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26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知青下乡的经历,让无数老知青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生命和珍惜自己的家庭及家人呵! 匿名 09-15
知青回乡,心中难掩喜悦;故国山河,更是激起万丈豪情。 匿名 09-15
重温岁月梦、重拾故乡情 匿名 09-15
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地方,又看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笑脸! 匿名 09-15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后,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热潮... 匿名 09-15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