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骑行婺源(十) · 天上虹桥落清华

作者:何松涛 阅读:242 次更新:2023-07-21 举报

  七十年代初,拍摄的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潘冬子进城里买盐回来,过桥,遇上了国民党士兵的检查。机智的潘冬子没有上桥,而是直接走向隐蔽的水边把竹筒里的盐灌了水后,再把盐水倒入棉袄里,再走上桥,瞒过了国民党士兵检查。潘冬子看到国民党士兵过木桥逃走,冬子勇敢地砍断木桥,国民党士兵一个个掉进河里。随后又拍过《魂牵柳桥镇》、《乡村女教师》,《我心永远》等电视剧。

  在这座桥上拍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是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五老长途单车骑行要去旅游的婺源清华村彩虹桥景区。

  骑行到婺源清华村是第五天上午7点左右,进入彩虹桥景区时,我边游览边作访问:

  彩虹桥是婺源一座颇有特色的廊桥。所谓廊桥就是一种带顶的桥,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宋代建造的彩虹古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会让人深深体验到婺源之美。

  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了建桥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宽的河面上;分解洪水冲击力的半船形桥墩设计;根据洪水主流速桥墩之间的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的紧密牢固;桥面设计理念的长远、实用,易于后人维修,充分体现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彩虹桥与登云桥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连接,解读了古徽州桥名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发达。人生的最佳境界,无论读书、做官、行商……登青云,踏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飞黄腾达,何等风光、潇洒、光宗耀祖。两桥名的巧妙组合,正是古人对子孙后代的祝愿、祈盼。

  彩虹桥历史悠久,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桥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彩虹桥最大的特点:设计非常科学,其一、桥墩像半个船形,前面丰锐,后面平整,流线形,起到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正是由于科学的设计,古桥才能保存到今天。历史上曾记载,最大水位接近桥面,当时洪水汹涌,假如墩头是平面的,桥早已被洪水冲毁。其二、桥墩之间距离不等。墩距的最大跨度为十二米八,最小的为九米八,相差三米。这种设计,是根据汛期洪水的走向确定的。主流量经过的地方墩距较大,有利于行洪,桥墩受到的冲击也小;水流平缓的地方,墩距较小,受到洪水的冲击力相对小些。其三、条石之间砌法讲究。桥墩是用长短大小不一的条石相钳在一起,缝隙小,结合的非常牢固。这是因为桥墩内部是用砂石填充的,一但条石出现缝隙,长年被洪水冲击,很容易拉大口子,砂石被淘空,桥墩就会倒塌。要修复一个水深有四至五米的桥墩,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要清基到岩层,将上百斤或成吨的石块砌好,难度很大,就光排水一项,要用十多乘农用水车,昼夜不停车水,方能清到岩层砌条石。因此,当初的建造者,想把桥墩做好后,永远不再重修,做到一劳永逸,桥墩是整座古桥的最关键的核心部分。

  走在微微颤动的桥板面上,看看简单的框架式结构,没有雕梁画栋,榫头之间的缝隙大,长廊都不在一条直线上。做工粗糙,说明是普通木匠所建。这样做以后桥坏了,可用最低的代价能随时便捷找到维修的木匠。在明清朝代时,婺源许多有钱人的房子、祠堂,当时建造的十分气派,精美绝伦。在那个时代,即使有财力,能找到维修的能工巧匠都是一件难事,只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逝。我从一位老人口里得知:清华老街过去有八、九个祠堂,到了现在没有一个祠堂存在下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祠堂柱墩都搬到桥亭中做石桌、石凳了。但桥不能这样,世代的子孙要行走。因此,桥的建造者独具匠心,木质部份是普通木匠建造,虽历经八百多年的洗练,而仍然完整无损、这充分体现了越简朴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

  彩虹桥为了做到经济、耐用,整座桥“吝啬”到不用一枚铁钉,榫头之间用木楔牢固。木楔用桥的边角料,易于加工,成本低。铁钉看似坚固,却极易生锈,与木头结合在一起,一旦人在桥上行走,引起桥体的振动,会把木头磨损,桥就容易松动,坍塌。用木楔的好处,即使几十年过去,榫头之间依然紧密牢固。桥梁是用百年以上的四根老松树加工而成,上面铺上木板供人行走。桥面的木质部分一般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彩虹桥历代都维修过。上世纪,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八五年。彩虹桥为了便于维修,将整座桥,化整为零,每个亭廊都是独立的,这样做不会因为一处毁坏而影响到整体桥的结构。

  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婺源建县时,县治就设在清华。在古代,彩虹桥的东岸是婺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两岸东西,分布着上百个大小村落。西去的古驿道通往浮梁、景德镇、波阳的饶州府。东去北上,可以通达古徽州府歙县。因此,彩虹桥是古代饶州府至徽州府古驿道上的一座廊桥。彩虹桥的建成,便利了古代商旅、两岸居民的通行。

  在五年多的建桥过程中,当地为桥取名也动了一番心思,清华村里的许多文人墨客、绅士都想给桥取名而又要为自己留名。婺源是书乡,崇尚读书,自古不喜欢简单地命名桥名,几乎所有的古桥都有一层美好的寓意。彩虹桥也不例外,许多人都给它取了不同的名字,无一被村里人认可。真正确定桥名是在桥将要竣工,封盖最后几片瓦那天清晨,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西边的山背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彩虹。彩虹、廊桥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胡济祥、胡永班与村人见此情景,认为这是吉兆,立即燃放爆竹以示庆贺,遂取名彩虹桥。彩虹是清华人心目中吉祥、美丽的象征。以彩虹取名,并不指桥体的外形,而且寓意祝愿每一位踏上此桥的人,就如同登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终生都有好运气。

  在访问中,我还了解到古代婺源人建桥还有个习俗。

  古代的婺源人,建筑讲究山水之间的和谐。彩虹桥廊桥与村落、青山、碧水、驿道构成了中国最美的水墨山水画,尤其是晨雾、细雨、月色下更显诗情画意。建桥墩时,在临水的侧面还镶嵌进了一头铁铸的水牛,以镇住洪水,保护桥墩。彩虹桥第三个桥墩,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着一头铁牛:牛头伸出石缝,警惕地双眼,注视着流经的每一次洪水。八百多年来,仿佛怒吼着同一个声音:洪魔让道!据说,这八百多年的水牛是有灵性的,凡见到、触摸它,都可保人健康、平安。可爱的水牛,现在只有去河里乘竹筏才能见到,抚摸它。

  婺源自古以来就有做善事的美德,修桥、铺路、建亭子等。最初,桥上游二十多米处,建有一座木板桥,一年当中好几次被洪水冲毁,给过往的商旅、两岸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清华村一位乐施好善的胡宏鸿与一位能人胡永班,很想为清华人建一座永久性的桥。首先,遇到的是资金与技术两大难题。胡宏鸿为筹集资金,削发为僧,到婺女庙出家当和尚,取法号济祥。然后,他云游四海,四处化缘,历尽艰辛,用五年多的时间,筹集到建桥的资金。胡永班为掌握建桥技术,在胡济祥云游化缘的同时,他背井离乡,出外学艺,建桥做苦工,历尽苦难,历时五年多,偷学到建桥技术——设计、施工、建造。据村谱介绍,从建桥破土到竣工,历时五年多完成,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桥墩的建造。

  桥中间的亭子专门设立了神龛,右边为胡济祥神位,是修建此桥的资金的募化僧人;左边为胡永班神位,是桥的设计建设者;中间是禹王神位。将三位神人在桥上的亭子进行供奉,也是当地百姓纪念为彩虹桥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先人,以示永世不忘。同时,也认为禹王是镇水的神仙,是胡氏的始祖,禹王可以镇住洪水,保护古桥。

  登云桥是彩虹桥的延伸桥,单孔石拱,上面有护拦。从地理位置看,过了石拱桥,就登上彩虹桥,也就登上了吉祥、美丽的彩云,顾名思义,叫登云桥。

  登云桥与彩虹桥一上一下,一小一大的连接,解读了古徽州桥名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发达。在以往的古代,清华北乡一带,凡是饱读诗书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告假回乡进京赴任的仕宦,出外做生意的徽商,这些人临出发之前,都要到这里走一走,登青云,踏上吉祥、美丽的彩虹,定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是古人讨头彩的地方。据说很灵,明隆庆二年,沱川乡余懋学,进京赶考,临出发之前就到这二座桥上走过,后榜上提名,考上进士,最后做到吏部尚书。两桥桥名的巧妙组合,正是古人对子孙后代的祝愿、祈盼。

  站在桥上,往上游眺望,有五座连绵的山峰,形式笔架,称为笔架山。山脚下是碧波荡漾的文彭小西湖。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吴派篆刻祖师文彭,应他的学生何震之邀(婺源人,徽派篆刻的祖师。篆刻史上称为“文何”),乘竹筏逆流而上,见这一带碧波潋滟,风光旖旎,蜿蜒的古驿道在千年的古林中延伸,旁边的庙宇、村落、古桥、河道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文彭情不自禁地赞叹:“此乃小西湖!”欣然在临水的卧牛石背上写下“小西湖”三个篆体大字,每字有一平方米。至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婺源知县觉罗长庚游此,发现这里有文彭的题字,命人在石壁上仿刻,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字迹笔力遒劲,线条流畅。清代乾隆进士清华人胡永焕的《石桥纳凉杂诗》“睢阳庙处一灯孤,五老峰前飞夜乌。绝好荷花无一柄,月明空照小西湖”。诗人看到的“小西湖”,已是一种凄淡的美。在小西湖上泛舟,是欣赏古桥、古村落、青山碧水最好的角度。

  再往桥下游看,那流水哗哗响的地方,就是人工建造的石碣。别小看这石碣,它的作用很大:抬高水位,水的流速减缓,桥墩受到的冲击力减少,起到保护古桥的作用;水位抬高了,形成一个较大平静的水域,水中的鱼虾得以繁衍生息;石碣对保护河床起着重要作用;抬高水位,形成落差,水流冲动水车,水车旋转带动舂米、磨粉,为民造福。

  据说从唐代开始,清华人就知道建造水车,利用水的落差动能舂米、磨粉,进行粮食加工。几十年前,清华上街头的村里人,世代都是靠水碓舂米吃饭。成熟的稻谷晒干,挨家挨户不分白天黑夜轮流到水碓舂米,十分热闹。先将谷子倒进石臼,抬起闸门,水流冲动水车,水车木轴的转动扳起舂杵,上下起落把石臼中的谷壳与米粒慢慢分离,舂到一定程度,谷壳与米粒形成二部份,用筛子分离糠与米,没有舂干净的稻谷重新放进石臼,直到谷子全部舂成米粒。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舂成的米,放进风吹掉米粒中存留的糠屑。一百斤稻谷舂成米,大约需要二小时。楼上的石磨,也是水车带动,通过木齿轮的转换,将卧式转动改换成竖式转动,进行磨粉。整个系统设计巧妙,每个部件都蕴含着科学道理,水车四侧安装的竹筒,是用来取水,水倒流进入竹枧,流到木轴摩擦部位,起到润滑、降温的作用。

  挺有趣味的是小西湖岸边,生长着两棵四百年以上的枫杨柳,相距十多米,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逐渐长成合抱的姿态。一棵体态丰满、婀娜多姿,另一棵高大挺拔。让游人看了,像是两位情人如胶似漆,含情脉脉,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鸳鸯树或夫妻树。

  细看树身,相互倾斜,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优美爱情悲剧传说:

  相传,明成化六年,清华上街头有钱大户胡万财,家有一千金名小月,长得眉清目秀,水灵灵的。有一天,他父亲请来下街头的穷书生戴明写对联。穷书生一表人才,学问深,写得一手好字,因家贫,出不起进京赶考盘缠,靠替人写信、卖字为生。戴明一气呵成,写好三副对联,龙飞凤舞,一等的好书法。小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悄悄爱上他了。戴明也被小姐的气质打动。他俩一见钟情,常常在花前月下的小西湖边幽会。这事被她父亲发现,爱富嫌贫的父亲极力反对女儿嫁给一个穷鬼书生,叫家人把小姐严加看管起来。小姐终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有一天晚上,小月终于瞅准了一个机会,摆脱家人看管,偷偷约戴明来到小西湖边,述说自己的相思之苦,俩人坐在石阶上抱头哭泣。家人发现小姐不见了,四处寻找。小姐父亲怒气冲冲找到河边,发现他俩抱在一起,火冒三丈,一把推开戴明,拖着小姐往家走,并指着月色下二棵小树说:除非这两棵树能长在一起,否则,你永远不能嫁给这个穷鬼。当时,那两棵树还很小,而且相隔那么远,怎能长在一起呢?戴明将那句话刻在心底,为了能早日让小树长在一起,在月黑的晚上,他偷偷带上竹竿,将两棵小树撑向对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俩一个终生未娶,一个终生未嫁,至死未能看见两棵树长在一起,最后郁郁而终。临死时,他俩都要求家人把自己埋在小西湖边,希望能看到两棵树合抱在一起。

  游览结束时,已是上午10点多钟了,为了赶到在下一个景区吃午饭,我们依依不舍告别了彩虹桥,马不停蹄地踏上了新的旅途。


【作者简介】

        何松涛,网名鸿鹄,安徽桐城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退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

何松涛何松涛

上一篇: 晚霞《五绝.新韵》

下一篇: 永安溪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