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骑行婺源 (九) · 小桥流水贯李坑

作者:何松涛 阅读:258 次更新:2023-07-14 举报

  许多人都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位于江西婺源的李坑古街最接近这种理想的生活环境。老街临靠溪河而建,九曲十弯,由青石板铺就而成,石、木、砖各种溪桥共有十多座,沟通着两岸,构建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生活画卷。

  说起李坑村的来由,不得不提及李坑古村的历史。李坑,是个以李姓为主聚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一名叫李洞的人在此建村,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该村原来叫“理田”。为何叫这一名称呢?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源自其远祖在帝尧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其先祖在唐末由北方迁至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不忘祭祖,便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坑”在婺源话中是溪流的意思,李家后人因村庄傍着溪河,便将“理田”改成了“李坑”,并延用至今。

  李坑村最大的看点是古街,古街位于婺源县李坑古村内,该村四面环山,古建筑保存完好,村中明清古建筑遍布,民居宅院沿溪河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布局极有特色。

  古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河水因大雨而浑浊,不下雨时则清澈见底。溪河两岸均建有众多徽派民居;河上建有独具特色的多座石拱桥和小木桥;河边是用石板铺就的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与古民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

  李坑古街是村中唯一的街道,村内房屋大多建在古街两边。如今,进入古街就能看到,左边鳞次栉比的房屋变成了售卖旅游商品的店铺,右边是一条5米见宽的湍流小河,河边房屋也成了一字排开的旅游商品店铺。

  有人说,步入李坑古街时,仿佛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流淌。现如今李坑村260多户1000余口人,大多都居住在小溪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的,有先贤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淌的溪畔构筑房屋,使其美好愿望在村落布局形态中充分展现了出来。如若从山顶俯视李坑古街,人来人往,犹如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十分热闹。

  从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他村落的古民居一样,大多是粉墙、黛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形似马头,故俗称“马头墙”。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

  我漫步在李坑古街的两旁,边欣赏古典建筑边作随机访问。其间,我钻进了一位老学究家里,在向主人请教和询问中得知:该村先祖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了众多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10位状元,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留下传世佳著29部。

  除此之外,明清时期,村里还有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把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上海、广州等地而发家致富。这历史的辉煌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及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小山村,有众多形式不一的民宅,还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以及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是一个十足的建筑类型丰富的古村庄。

  老学究告诉我:老街街尾处有一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但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据介绍,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大旱,河水断流,正是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与之有关的神化故事:

  “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明却心术不正。张天师养了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却说:“我这里是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只得把这条龙送给了他。然而,龙一天天在长大,养在墨盒里终归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合适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李坑,见一处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的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又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便形成了一个水池;

  “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但它长大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时尾巴一扫,把附近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都扫平了。在村民的连连怨声中,李祈福只得把龙带走。最后,他把龙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那条江便得名乌龙江。李坑村的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而成为古时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老学究还向我介绍了离他家不远村口处有一棵数百年的巨大樟树。他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的李庄大槐树就是以此树为原型的(李庄现称为李坑)。走进大樟树,只见树木根深叶茂,枝叶相连,象一把大华盖伞覆盖在青石板路上。阳光透过树叶之间的缝隙射过来, 留下一道道斑驳的暗影。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难怪大热天很多游人都在大树下休憩乘凉,谈笑风生呢!

  从老学究家出来,我又随便走进一幢古朴而精美的明清老宅。老宅主人在门前店铺经营旅游饰品,店铺里面的老宅天井两边安放着两个大水缸,缸里水草生机勃勃,可见主人的雅兴。大水缸旁,主人摆放了许多别致各异的盆景,给古老的房子增添了些许活力。老宅子门窗的雕琢最为精彩,那一道道通透典雅、形态迥异的雕花图案,镶嵌在厚重的砖石建筑材料中,显得格外轻盈空灵,散发出缕缕古韵,令人回味无穷!看得出当时工匠手艺精湛绝伦。老主人跟随其后侃侃而谈,说到感兴趣时,年过古稀的好客主人摸着胡须告诉我们,他们祖上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当年建这个房子时,聚集了不少人的智慧。三百年后的今天,他不愿意跟着儿女去外地生活,他要守护老宅子,为游客服务到终。这时,天井上方的阳光投射下来,一束光圈刚好洒在水上面。晶莹剔透,煞是好看。

  我继续沿着溪边的店铺向前行走,耳边传来了哗哗的水声。眼看溪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好像在轻轻地挥舞着手在欢迎我们。抬头一望,蓝天白云跃入我的眼帘。小巷尽头、大树底下,墙角边,随处可见一群群学生架起画架,在纸上或布上勾勒着他们心中的李坑古村新图画。

  置身幽深的古村巷,徜徉光滑的石板路,目睹多姿的木石桥,聆听潺潺的流水声,虽是漫无目的的行走,却能让我欣喜不已。仿佛自己上辈子曾经在这儿生活过似的,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油然而生。当我登上文昌阁眺望时,美丽的古村落虽然可以尽收眼底,但也没有走进去方可领略到其中真正的韵味啊!

  穿越时空,游走在这悠闲恬静的小桥流水人家李坑村,心中除了那份对历史文物的爱慕和敬意外,更多的是一份惬意和轻松。


【作者简介】

        何松涛,网名鸿鹄,安徽桐城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退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

何松涛何松涛

上一篇: 诗友后塘采风

下一篇: 琴弦飘音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