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母亲的织布机

作者:班祖恒 阅读:191 次更新:2023-06-29 举报

 (散文)

                       母亲的织布机

                             班祖恒


今年,我和弟弟相约带家人回乡下老家过春节,在妹妹家阁楼的一角,我又看到了那台久违了的织布机。


我用手把那台织布机上的灰尘轻轻抹去,它依然那样油滑光亮。看着织布机,又勾起了我对母亲的回忆。


在父辈中,父亲虽然排列老三,但两个姑妈早年出嫁,父亲无异于家中的老大了。俗话说: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由于祖父母去世早,我的父亲便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


自我记事起,我们家与两个叔叔家一直是“三家同堂”,全家有十几口人。可以说,父亲能撑起这个在农村来说罕见的大家庭,无不得益于母亲的勤劳、善良和心灵手巧。


母亲为人公道,不论是子女还是侄子女都一视同仁,没有亲疏之分,凡事首先关照最小的;对于两个叔叔和两个婶婶,总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同胞弟妹一样看待;对于两个婶婶的父母,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他们每有什么头疼脑热,母亲都要跟婶子们一起前往探望。为这,叔叔婶婶们也把母亲当作同胞姐姐一样看待,兄弟妯娌之间从未拌过嘴,关系十分融洽,成为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和睦家庭。


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极其匮乏,样样凭票供应。记得那时候,每年只发一次布票,是在元旦过后才发的。每人定量的几尺布票,对于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那些凭布票买来的布料,做了我们小孩过春节的新衣服后已所剩无几,大人简直无福消受了。而且我们几个调皮的堂兄弟,常常相伴上山找野果,爬树掏鸟蛋,一年不到,裤子上不是屁股穿窿,就是膝盖开口。仅仅靠那几尺布票是解决不了全家人的穿衣问题的,母亲和两个婶婶便成了全家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


外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各种木工活样样在行。现在堆在妹妹家阁楼里的织布机和轧棉机、弹花弓、纺车、梭子等整套织布工具,就是外祖父送给母亲的,为的是方便母亲织土布,贴补家用。


当时,即使有钱,市场也没有棉花卖,要织布只能自己种棉花。每年开春,母亲便带着婶婶们上山开荒种棉花。


织布的工序非常繁杂。从采棉到成布要经过轧绵、弹花、纺线、整染、牵经等好几道工序。摘完棉花,晒干后先轧棉,这套工序是用轧棉机去掉棉花籽;然后用弹花弓弹棉花,把弹过的棉花制成棉条;制成棉条后就用纺车纺纱,把纱线缠绕在小竹管上,制成大、小两种纱锭,大纱锭是接到织布机用的,小纱锭则放到梭子里,织布时来回穿梭织布。


如果是做被套、床单用的,那就得先把纱线染色,分别在大桶里放满水,倒入红、兰、绿等各种染料,搅拌,放入纱线,再拿起晾干,才把纱线头接到织布机上,织起来就成为鲜艳的花样各异的多色布了。如果织成的布是做衣服用的,纱线不用染,制成白布后才把布料拿到染坊,染成黑色,就像那坡县黑衣壮穿的那种布料。


那时候,母亲、婶婶,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收工到家还要挑水、做饭、喂猪,分头做各种家务活。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挑灯织布,有时为了赶工,常常做到鸡叫才休息。其实那时候,最小的堂弟、堂妹都还很小,需要婶婶们照顾,织布的主要还是母亲承担。有时婶婶们见母亲太辛苦,过意不去,常常提出要轮流换一换,总被母亲一句“你们照看好孩子吧”而婉言谢绝了。


那时候,物资十分匮乏,生活非常艰苦。即便如此,由于母亲的辛劳,我们家的十几号人每个人都有一套用土布制作的棉衣;每年每人都能穿上一套用土布制作的外套,四季的衣服也没有见到有什么补丁——这在那个衣服常见补丁的年代,是十分可贵的。可以说,是母亲给家人带来了温暖。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家乡的油茶树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