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方方为了做国际网红就可以放弃做人的底线吗

编辑:admin 阅读:1893 次更新:2020-04-15 举报

这段时间,武汉作家方方可谓新晋网红,在网络时代,她从一个传统作家一跃而成网络红人,也因为今年武汉爆发的新冠病毒而被当作武汉喉舌。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武汉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大家忧心的城市。因为新冠肺炎病毒,武汉承受了太多的牺牲,太多的眼泪,甚至指责。

武汉被按下了暂停键。

但是,就像白岩松在央视春晚中朗诵的那句诗一样,封城封闭不了关爱,更封闭不了全国人民甚至世界的关注目光。

而与此同时,一个叫方方的著名女作家在新浪微博上开始了她的封城日记。


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感悟,这对于方方这样的作家来说,是她的自由,也是她的责任。

毕竟,她是一名作家,而且还是前武汉作协主席,她退休了,也只是退出体制而已,但却不会退掉她的笔(键盘),除非她自己封笔。

她的日记一出笼,很快有一大帮拥泵。因为大家太希望听到武汉人的声音,不是官媒,而是属于处于疫情中心的武汉人自己的,民间的声音。

因此,方方的日记为她收获了一大波流量,让她从传统文学领域的作家变成群众的喉舌。

我也读了她的大部分日记,总结一句话,她的日记的主题就是,武汉,我为你哭泣。风格就是大量煽情,卖惨,大量地伤痕,或者说对这场天灾人祸的控诉。

而这也是太多日记被大量粉丝关注,被海内外大佬力挺的原因。除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挺她的也很多觉得,她毕竟写出了悲痛,哀伤,毕竟写出了许多社会上底层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生存状态。写出对在疫情期间逝去的生命的哀痛。


只是,人们越读她的日记越疑惑,难道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武汉?而武汉人更疑惑,他们不得不向自己朋友们解释,事情不是那样的,武汉不是她日记中的武汉。

说实话,日记是最个人化的文字,它所记录的都是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它的真实是有局限性的。这局限于作者的眼光,更局限于作者的心境,或者说格局。

过去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眼见为实,然而事实是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有的因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屏蔽真相,让我们无法看到真实。而有的却是因为观者的眼睛选择性失明,导致她所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

疫情期间,武汉封城,作为普通人更是被禁足,作为退休的前作协主席和大家一样,呆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于是,她没有办法看到更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她的关注点在自己,家人和朋友,最多的就是小区保安,社区工作人员,路边清洁工和快递小哥。


不过,网络时代也有许多便捷,通过网络,我们能和朋友们有更多的联系,而在疫情期间,我们受到最多的关心或者说得到最多的信息就是医生说。

而方方的家里有亲人做医生,因此,她的日记中充满医生说,我的医生朋友告诉我,我医生朋友的微信。

这些医生的忠告,来自医院的信息,某医学专家的推断,某专家说,在疫情期间我们哪一个的朋友圈不收到无数条?

收到了,看了,转发给朋友。

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错。医生也没有错,因为他(她)脱下白大褂,回到朋友圈里,他(她)也是朋友,他(她)提出忠告只是针对朋友,而没有证实过的事情,他们也不敢轻易表态。

而方方不同,你是作家啊!你把人家医生私下告诉你的公诸于网上,合适吗?

当然,你有写日记的权利,读者也有质疑的权利,有向你举证的权利,更有举报的权利。而面对质疑,批评,方方一概而论,批评为极左,并论定为改革开放的绊脚石。而对于自己的日记也一如既往地一字不改,更不会做出修正。

甚至,一如既往用太多既定笔调撰文。甚至杜撰许多悲情故事,同时,她也不断地抛出方方名言。

其中有一句就是“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我至今没有懂这句话的意思,她要表达什么?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悲悯吗?可是,我们武汉一直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广大医护工作者救治着每一个患者,难道她没有看见吗?

不过,当武汉疫情好转,封城结束,我们才发现,她的日记居然在美国出版了,不但在亚马逊出售,而且还在德国销售,自然是翻译成德文的。同时,日记改名为《武汉日记》,从个人文学变成城市代言。

人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方方的日记充满悲情与负面,为什么日记中的她看到的都是泪水,都是痛苦,都是死亡,都是埋怨。

当然,也少不了告诉大家,我们的希望在哪里?甚至两度以医生的口吻提出新冠肺炎的良药是美国生产的某种药(记不住名字)叫它美国神药吧!

为了将武汉塑造成悲情城市,不惜捏造殡仪馆满地无主手机的惨象,不惜将还没有去世的广西护士写死。而且不断强调武汉手足无措。缺乏应对措施。而她自己多么精明,多么未卜先知。

而这一切就是将自己塑造成群众喉舌,成为国际网红。

方方从写完,到翻译,到出版,仅用了短短两周时间,如果说背后没有推手的话,很难让人相信。

要知道,在国内出版最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在国外出书的时间更长,需要翻译,需要对接,需要各种手续,大家都知道刘慈欣的《三体》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才在国外出版。


她自己也在微博上说了约稿之事,也就解释了她的日记从写作到翻译出版的神速。在微博上,她反感网友对她的日记断章取义加以指责,批判。

她表明她的爱国的,因为爱国,才会指责国家的不是,指责它的弊病。

可是,她一个体制内的退休老干部,住着别墅,过着舒适的日子,拿着高额的养老金和版税,真的悲天悯人如同杜甫或者鲁迅吗?

随后,众多作家、微博头条作者,知名互联网资讯博主也转发她的微博,有博主还称“这个文本,必将刻在历史的长廊里”。

此外,财新环球在其推特及网站上,发布了对方方的专访,并且对方方的部分日记进行了翻译。

这些都很正常,毕竟,方方的知名度还是有的,虽然赶不上今天的网络作家。


个人的日记居然成为了解武汉的窗口,方方成了武汉的良心。于是,传统文学作家方方吃着人血馒头和逝去者家属的眼泪,一跃成为国际网红了。

疫情期间,她用60篇“封城日记”来收割一大波流量,从传统文学领域的作家变成了群众喉舌,立下“只为苍生说人话”的人设。

等到疫情好转、封城解除,再借由前两个月积攒下的名气重拳出击海外,把种种不堪与伤痛,展现在外国人面前,彻底满足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和攻击。

真是奇怪啊!前有央视名嘴让中国在全世界面前道歉,后有方方创作的所谓悲情日记。

这些文人墨客怎么都喜欢跪舔西方呢?

方方的日记本来是个体创作的,缺乏严谨,更缺乏真实,甚至没有数据,没有后续报道,都只是对她的生活的点滴记录,可是,当她把属于个人的日记拿到海外出版,甚至更名为《武汉日记》性质不一样了。

你说你的日记与国家的张力没有影响,可是,你不是小说啊,你是日记,也就是属于非虚构文学,可是,你的偏见,你的选择性失明让世界了解的什么样的武汉,什么样的中国,你想过吗?

你的同行居然将你比为鲁迅,他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不假,但他同时也讴歌中国的希望,也赞颂中国的脊梁。在《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也狠狠地批驳了那些在西方面前软骨的国人。


诚然,社会不止一种声音,我们需要喜鹊,更需要啄木鸟。

但,我们需要真实的更真诚的声音。真实是文学的生命,达不到真实,甚至歪曲真相,扭曲事实,那么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了。

就像武汉另一位作家池莉说的:“喧嚣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功利动机的驱使之下,用过激行为和言辞,来引起社会注意。”

这就是方方所缺乏的东西。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