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头条文摘   

骑行婺源(四) · 厚重历史读汪口

作者:何松涛 阅读:447 次更新:2023-06-07 举报

骑行婺源(四) · 厚重历史读汪口

何松涛


  游过汪口,我们准备出发继续前行,因对汪口有依依不舍之情,故我站在村口四下看去,只见汪口村三面临水,周围群山环抱。东边的江湾水与正北的段莘水,在村头汇合,经村落南侧,由东向西蜿蜒流去,村前碧水汪汪,我觉得这是名副其实的“汪口”啊!

  离开汪口时,我还是杀了个回马枪,来到景区管理处要了份汪口村史资料,这为本文写成提供了方便。经读资料显示:汪口古为重要的水陆码头,“通舟至此”。明末清初时期,店铺林立,商贾如云。裕丰、立和、兆记、同茂、悦来和德通、四通等老字号店铺和商行鳞次栉比。水之多、商船之盛,是其他地方少有的。由于这里是货物之集散地,水陆交通便利。水路通乐平、鄱阳、饶州;陆路可直通休宁、屯溪和歙州等处,故汪口成了当时的“草鞋码头”。

  汪口是古代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汪口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

  汪口位于婺源县东江湾镇的西部,距县城紫阳镇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镇84公里。往南至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58公里。向东到皖黄山101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历史上被称为“千烟之地”的汪口,如今仍有500来户,1700多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仍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古村廓处于丘陵地带,村周青山环抱、绿水依流。有诗云:“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可见景色十分宜人。

  据汪口村史料记载:该村自宋、元、明、清朝代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有进士5人,举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员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书乡”之称。

  当我们骑单车来婺源快接近汪口的时候,两边的古民居就开始跃入了眼帘,秀丽和黑白,非常的分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来到了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连绵万里的茶岭,黄绿相间的稻田,潺潺的河流,高大的古树,飞扬的屋檐以及拱桥,蜿蜒的石板路,古徽州的文化并没有随着地名的消失而消失。

  走在古人留下的那长长的、铺满青石的“千年古街”上,两边高高翘起的青砖墙垛和伸向街面的雕花廊楼,几乎把头顶的天空遮满,仰天俯地,我仿佛听到远古的呼唤。东南向之古街道呈半月型,街长600余米,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两边就占有150余幢。粉墙黛瓦、砖木结构,两边马头墙微微挑出。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一里长街,即有清新寂静之感,也依稀可感昔日集市的繁华。千年古街还分设有“鱼塘”、水碓、酒坊等十八条巷,这是汪口村的一大特色。基本上巷巷直通溪下当年的店口埠头,给汪口历史上商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汪口村全村都姓俞,“俞氏宗祠”就落建在两河之口的码头边,由朝议大夫俞应纶入宫省亲回乡捐献兴建,占地665平方米,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因这村前碧水汪汪,故名“汪口”。始迁者意为后裔如水绵长,故又名“永川”。祠堂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标志性建筑。祠堂为三进院落,前后进各五间,有天井和小园门,中进三间,青石板铺地。整个祠堂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处巧琢雕饰,有双凤朝阳、万象更新、福如东海、双龙戏珠、福寿双全和渔樵耕读等精美图案百余组。用深雕、浅雕、透雕的艺术手法,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无不形态逼真。总体格局气势宏伟、布局严谨、工艺精巧、风格独特,被古建筑家誉为“艺术宝库”。当我们走进祠堂时,正有一群上海来的摄影家们,架着三角架,将高级相机的镜头频繁地对准自觉兴趣的角落,可见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村中的“大夫第”、“懋德堂”、“一经堂”等巍然考究的古老建筑似乎诉说着当年的兴旺和繁荣,门楣上精巧的砖雕和厅堂里玲珑的木刻无不标示出这些官宦商贾的显赫和富有。“一经堂”,其古屋的历史主人俞念曾,清政廉洁、为人宽厚,且勉学勤读,颇得民心。此房子是在他任职后所建,由于祖上经商,故家下富足。这幢清式楼房,占地面积为150平方米,三间两厢,其特点是,石库门枋墙面的砖石雕饰简朴,而至内之梁、门、槛之木雕精细、讲究,古色古香。虽经岁月之沧桑,但现在仍保存完好。天井下的排水结构非常奇特,水由左边流进,到中堂打转后再从右边排出,取“肥水不落外人家”之意。俞公把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意思是说,不学别人留给子孙的是金钱满箱,而我要传给后代的是经书。教诲他们要好好地读书,使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懋德堂”,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婺源“东门出城第一家”,占地面积为250平方米。五进三层楼,圈围北面有一间专供富家小姐居住的“绣楼”,造型讲究,雕工别致。正屋石库门枋砖石雕工精细,栩栩如生,物体造型呼之欲出。其主人俞理臣一贯经商,并兼收祠众租事,祖业殷实,家下富足。传说他家当时做生意赚钱,“赛过河滩搬石”,故享有“业至三省,家无白丁”之名气。他取“懋德堂”,其意就是要教诲其子孙后代,凡为人处世之事要施行大德;“大夫第”,是村里一幢正宗的四合大院,建于清咸丰年间,占地为200平方米。此官府之右侧配有一间生活起居室。圈围内西侧设有陶瓷花大天饰墙槛。正屋设计庄重气派,石库门枋两侧打磨砖柱下之石磉雕饰出现麒麟图案雕刻,充分体现出其主人之地位与名气。室内雕梁刻栋,井四面的“走马楼”宽敞恢弘,雕饰门窗,石板铺地。“大夫第”是以其祖孙三代为官而闻名,真乃是古巷书香,人杰地灵之门第。

  保存完好的当属“养源书屋”了 ,该建筑是由驰封奉直大夫、翰林院待诏俞光捐资,于清光绪五年兴建的,是昔日专供孩童读书之场所。在那可以寻到深厚悠远的徽州文化底蕴,据史载,这里自宋至清有仕宦2665人,著作1275部,选入“四库全书”的就有175部。

  终于走出了古色古香的村落,我再次伫立在村口两河交汇的桥上,依恋地打量着这座山环水绕的千年徽州古村,其古村宅、古祠堂、古樟树、古石桥、古老街……,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古徽州的辉煌和岁月的沧桑。

  汪口,你千年见证的历史事实不正是一部历史文化书吗?


  【作者简介】

  何松涛,网名鸿鹄,安徽桐城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退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

上一篇: 中秋(外一首)

下一篇: 遥祝彭定康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