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苏轼词赏析之二十六 《念奴娇》(中秋)

作者:岩青草 阅读:260 次更新:2023-05-10 举报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里的“中秋”指的是元丰五年(1082)八月十五日,苏轼身在黄州谪所。 

   词的上篇, 借助神话传说,以优美的语言营造出一个清凉、纯净的世界。开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置身高处向远方眺望作者看到的是万里无云的晴朗夜空。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传说月亮上有桂花树,圆圆的月亮又被古人称为“魄”,故而“桂魄”是月亮,中秋正是挂花飘香的季节,让中秋之月带上一个“桂”字,连接起了天上人间。 “飞”写月亮移动的迅速,赋予月亮以动态。 “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秋天的夜空在月光的照射下,清澄碧透,天地间似乎融为了一体。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这是上篇词的第二层内容。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作者奇思妙想据此展开,中秋之夜 ,月宫中琼楼玉宇,仙女们乘着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清纯而了无污浊。作者想象,从清凉的月宫再来看大好河山,必定美如图画,树冠如云烟缭绕却清晰可辨,一派清明,历历在望。上篇四十九字中,作者累累用“高远”、“长空”、“无留迹”,用“冷浸”、“秋碧”、用“琼楼玉宇”营造出一个天地通透的“清凉国”,这是作者心目中政治清明的理想之地,暗含着对人间龌龊的厌恶与反感,为下篇“翻然归去”做铺垫。

   下篇,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作者沉醉在清凉国里, “拍手狂歌”,放飞沉郁的心绪。举杯邀月,对影三客,写的是孤独,在人间,知音难觅,才有了邀月对酌之举。在清凉的月光下,尽管拍手狂歌,似乎情绪振奋,却难以抹去内心的寂寞,邀月为友,写寂寞也写自身品性的高洁,宁愿孤独,不愿苟且。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一个“徘徊”、一个“不知”道出心中无限的惆怅与无奈,以及对自己政治前途的疑虑与担忧。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庄子.逍遥游》: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抟(凭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东坡曾自诩“谪仙”,归去,是返回,谪仙归去,自然只需乘风而不必凭借鹏翼。以“翻然”、“何用”二词表达去意的决绝。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水晶宫,传说中龙王的宫殿,这里指空明澄澈的月宫。到了月宫,尽兴吹笛,让笛声响彻云霄。浪漫、洒脱而优美。尽管有疑虑、有孤独、有担忧、有厌恶,但词的结句却明亮而高调,作者选用乐器中音色最高亢、最清脆的笛子,以“一声吹断”来表明自己内心的光明与豁达还有不向命运低头的激昂。

   这篇词在多处引用了李白诗作的词意,李白曾有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蔽日浮云当然指的是蒙蔽朝廷的政坛宵小。作者笔下的“云无留迹”,写来别致,也是希冀政坛通透明亮,云彩连一点痕迹都不要留下,表达着对诬陷自己的政坛奸客的深恶痛绝。另外,词在两处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的诗意,一句“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出自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起舞”句是李白《月下独酌》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词意,同样表现内心的郁闷与徘徊。另外李白向有“谪仙”之名,东坡词中“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亦是谪仙归去的姿势。李白写作《月下独酌》正是官场失意之时,诗中表现出的孤独、高傲、苦闷与惆怅,谪居黄州的苏轼正感同身受,这是两位天才的心有灵犀,惺惺相惜。

   另外读到东坡的这篇中秋咏月词,必然会联想到他写于熙宁九年(1076),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是中秋咏月,那篇词中表现出更多的是豁达、是理性、是富含哲理的关于人生的思索、是对朝廷仅存的一些希冀与疑虑,而这篇词则更多的是清醒,是决绝。


上一篇: 铁炼甲(十六)

下一篇: 金莲玉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