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探访圣山

作者:杨海信 阅读:461 次更新:2023-05-03 举报

探访圣山

古往今来,那些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为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了人民的安宁和幸福而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不管经历了多少岁月的磨砺,老百姓都会永远地怀念和敬仰,甚至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

在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安家村和凹里村交界处有一座小小的根本不起眼的土山,但它却有一个十分大气的名字——圣山。山顶有一间小庙:圣山庙,而且在每年农历二月底还有比较隆重热闹的庙会,吸引着方圆十几里的男女老幼前来烧香、祈福、还愿。

小时候,我们都觉得很奇怪: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土堆,看上去就像一道坡,怎么还被叫做山?还要修建一座庙?还有那么多的人在那一座威严的塑像前恭恭敬敬地祭拜?一问起那些年纪大的乡亲,他们都显出庄重而神秘的神情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啦——”

可别说,圣山真是一方风水宝地。这里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优质煤,有一个直径约十米的井口,据说是当年苏联专家设计并主持修筑的煤矿,旁边栽了电杆,拉了电线,还有十几户煤矿工人在看护。可惜,在那些苏联专家撤走后,这口矿井也就半途而废了。也有人说,一个黄头发高鼻梁戴着眼镜的苏联专家还在庙里的供桌上画过图纸。

那一年春天,小庙被拆毁了,周围的田地、沟谷、坡梁长满了荒草。到了秋天,一连下了半个多月的连阴雨。许多人家的房屋、墙壁倒塌了,庄稼也被淹没了。于是,有人说是“圣山爷”发怒了,又有人陆陆续续去那里的残砖断瓦处做着磕头、烧香的活动。不久,周围村子里那些七老八十的人就提出了重新修建圣山庙的方案。

去年二月底,我返回老家,参加了圣山庙会。一间小小的庙兀立于山顶,坐北朝南。门前,人群熙熙攘攘。门上贴着一副对联:怀正气风调雨顺,抱仁心国泰民安。走进庙门,一尊一米多高的塑像正直端方,威风凛凛。两边的墙壁上分别书写着郭子仪的生平简介和主要功绩。原来,圣山爷就是唐朝的中兴名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大名鼎鼎的郭子仪。

据说,当年郭子仪带领军队从长安出发经过蒲城县(当时该做奉先)的桥陵,举行了庄重的出征宣誓仪式。然后挥师北上,兵锋直指驻守在雁门山的安禄山叛军。当队伍来到这一处土山前,郭子仪带人考察了周围的地理形势后,发现这里庄稼长势好,草木茂,河水清,决定在此屯粮、练兵、牧马。他命令官兵不许骚扰百姓,还带领军队给每个村子修筑城墙,帮助老百姓收获粮食,深得人们爱戴。在郭子仪去世后,人们就把这一座小山叫做圣山,在山顶修建了庙来纪念他。

我通过有关资料得知:郭子仪是白虎星转世,自创了一套汾阳枪法。唐玄宗时期,长安失守后,他率军东征,收复洛阳后,唐肃宗慰劳他说:“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后来唐肃宗病重,不见百官,郭子仪请求:“老臣接受任命,将要死在外地。不见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唐肃宗命人将他请入卧室说:“河东的事情全都拜托你了。”唐肃宗死后,郭子仪对着唐代宗说:“臣不光复长安就没有脸面见陛下。”于是,带领军队南征北战,东拼西杀,常常身先士卒,连自己的儿子郭晞也战死沙场。虽然一度被奸臣诬陷,但他不亢不卑,始终保持着高风亮节。唐代宗对侍臣说:“郭子仪真是国家的忠臣……”在长安第二次被收复后,唐代宗对郭子仪说:“我任用你太晚,才到了这个地步。”唐德宗继位后,对郭子仪进位太尉,仍兼尚书令,赐号“尚父”。公元781614日去世,享年85岁。朝廷追赠太师,谥号忠武。纵观郭子仪的一生,身为四朝元老,可谓劳苦功高。他的一腔报国之心成为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树立在人们心中。

又是一年芳草绿。再一次面对这一座小小的山,面对这一间小小的庙,面对这一尊神圣的塑像,我深深地陷入沉思: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在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滚滚大潮中,每一个“弄潮儿”都是了不起的英雄。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 前进的力量

下一篇: 我的一天(散记)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