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刘学高:前度哈密今又来

编辑:admin 阅读:586 次更新:2022-11-10 举报

  离开敦煌,也就告别了甘肃的河西走廊,进入了新疆的东部地界。

  哈密,进新疆的第一站,原没打算在此停留,后觉得路途遥远,龙儿也是初涉此地,想停下看看。即经此,还是再看一看吧。

  火车徐徐的停稳后,收拾好行囊:“前度哈密今又来。”“是前度刘郎今又来吧。”龙儿背起双肩包笑着说。

  哈密的变化不大,可是那个追着火车跑,一袭红衣,卖哈密瓜、哈密大枣的维族小姑娘却已是“花信年华”了。哈密瓜,也更香甜了。

  一直以来,吐鲁番与哈密在为哈密瓜的正宗原产地而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哈密的大枣和吐鲁番的大枣一样香甜,哈密瓜吗,不分伯仲。后来听中科院的朋友说:瓜的甜度不一样,还是有区别的。九十年代,乍听到“甜度”,感觉有点新鲜。

  哈密是古丝绸之路的中道、北道两条交通干道上的枢纽重镇,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地,在东汉前后称为昆莫、伊吾尔,从元朝开始称哈密力。“哈密力”,汉语的意思为“黑色的骏马”。

  明朝以后又改称“哈密”,“哈密”,蒙古语“窄沟”的意思,据说因北有俱密山而得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哈密厅。1977年正式建市(县级市),1983年原哈密县也并入了哈密市。历史上的哈密有回城、老城(镇远城、汉城)、新城(回汉杂处)三城,如今的哈密分老城、新城。老城在近代最大的一次重建是光绪十年,新城位于老城西南侧,建于清同治十年。

  哈密虽说是个市,但这个素有“雄镇天山第一城”之称的市很小,可它的区域却大得惊人,总面积几乎与我们山东省持平。人口却少的可怜,和我们的一个小县城差不多。这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地域,没有噪音,车辆极少。

  初次进入哈密时,曾有在此地工作过的朋友,林林总总的给我讲了许多,风土人情啊,干燥啦,禁忌了等等。

  中午时分,走进一家小小的饭铺,要了一份羊肉炒辣子,一个碗子,盛了六两高度的烧酒,两个囊,一杯砖茶,这茶是用来吃囊的。

  饭后,见饭铺附近有卖西瓜的,便称了一个。哈密与昆明一样,是以公斤计算的,九分钱一斤(公斤),六公斤西瓜,我一个人难以消受,但,称好了,不要又觉得不妥。于是,递给大嫂五毛钱,打开单兵包,准备再找四分钱给她。可她嘴里念念叨叨了一阵,说:“三毛八。”又问该找给我多少钱。“一毛二呀。”我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随口回了她一句。她找了一毛二给我。这……我抱着西瓜,拿着一毛二分钱回到招待所。

  招待所的妹子听后,咯咯咯的笑着告诉我:这里的汉民不多,大部分都是在六零年时过来的,全国各地的哪儿都有。刚来时,她也遇到类似买东西这样的尴尬事。后来慢慢的知道了。当地的维吾尔族人很憨厚,也不太会算账,若是遇上回族人就不同了,他们很精明,所以,真正做生意的都是回族人。

  放下西瓜,从单兵包里找出四分钱,与那一毛二一起,返回去还给那位维族大嫂。并反复解释,说她算错了,我是来还钱的。她一直摇着头:“不错、不错。”后来,围的人越来越多,全都是少数民族的人,我有点无奈,又怕好心办坏事,可一时又没办法。这时,一位回族青年听明白了,叽里咕噜的与那位大嫂交流了一番。只见那位大嫂露出了笑容,不停的点着头,嘴里重复着两个字“好人、好人……”迅疾,又抱起一个大西瓜,要送我。放下钱,谢过那位回族青年,赶紧离开了。

  边走边说的,又走到了初入哈密的那家饭铺。如今,店面看上去,稍稍大了一点,还是老样子,只是感觉饭铺的主人似乎年轻了,我瞅着他。龙儿在旁边推了推我:“哎,点菜呀。”原来,他是饭铺主人同父异母的兄弟,因哥哥生病了,如今,他在打理这里的一切。

  他按照当年我吃过的模样,给我来了一份儿。给龙儿来了一份“回族粉汤”,笑着说:“大嫂的,送你,钱,不要。”粉汤是新疆回族的风味小吃,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几乎每家回族都要烹制,也是款待客人的一道小吃,深受当地人喜爱。

  哈密王墓,又称回王陵,俗称“回王坟”、“王爷坟”,在市区不远的地方,这里安葬着清代哈密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维吾尔族称“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哈密回王,实际上是一位维吾尔族藩王。因清廷在新疆建省之前,称新疆为“回部”或“回疆”。所以,这位维吾尔族的藩王被称之为“哈密回王”。

  清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称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为回子、回人(称回族人为回回)。因而,哈密的回城、回王实际都指维吾尔。

  哈密维吾尔族达尔罕汗伯克乌拜杜拉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归附清朝,被清圣祖封为回王共历九世,计231年。哈密王墓是历史上曾在哈密统治过的九代哈密回王的陵园。从第一代哈密回王札萨克额贝都1709年葬于此始,陵园历经二百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建筑及陵墓保存完好。

  唐武德元年(西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时,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派两位门徒三贤、四贤来到大唐朝贡、传教,归真后葬于泉州灵山。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的泉州灵山圣墓——伊斯兰教圣墓,又称三贤、四贤墓,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墓、伊拉克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回王陵附近的盖斯麻札又称“圣人墓”。相传,十年后,唐贞观年间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时,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又派弟子盖斯、吾外斯、万尕斯三位传教士来到东土大唐传教,并在中国终其一生。

  万尕斯病逝后葬于广州(怀圣寺),吾外斯葬于甘肃回回堡,盖斯葬于哈密以东的星星峡。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国人皆可脱口而出。

  星星峡,是东天山山系星星山的一个峡口,旧称碛口。星星山,因山上盛产洁白晶莹的石英石,每当皓月当空的时候,石英石就闪闪烁烁,宛如满天星斗。于是,这里的石头得名:星星石,这里的山得名:星星山,山之峡吗,便得名:星星峡了。

  星星峡,乍听到时,给人以浪漫的幻觉,其实,一片荒凉。它,西距哈密市区约200公里,东距红柳火车站70公里。

  星星峡,是个镇,户籍人口只有一人,它与黑龙江佳木斯抚远市的,全世界最小的镇一样,只有一位男性公民。只是,乌苏镇后来变成了一家三口。当年,与他们一起用洗脸盆下面条吃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星星峡,是由河西走廊进入东疆的必经之处,素有新疆东大门“第一咽喉重镇”之称,它不仅是新疆和甘肃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两种不同文化风格的分水岭。古时,出了玉门关,出了星星峡,几乎就是异域他国了。

  星星峡是个山口,一侧是山,一侧是河,山上有十几座碉堡,是国民党留下的。这里,曾发生过很多心酸的故事。其为最者,是当年红军西路军突进河西走廊时,与马步芳血战,二万八千大军,最终抵达星星峡时,仅剩427人!

  从中原走出的汉人,走出陇西高原,进入河西走廊,那里自古就是羌戎之地,胡汉杂处,习惯于儒家文化温文尔雅氛围的知识分子,被大漠朔风一吹,便发出各种离乡去国的鸣咽和马革裹尸的悲歌。

  星星峡,曾被左宗棠称之为“猩猩峡”,其实,这里并无猩猩。“抬棺出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歼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当时,星星峡路段异常艰险,为筹运粮秣左宗棠费尽心思。1880年6月,左宗棠行营由肃州(酒泉)迁到哈密,行至星星峡时,看到这个给西征大军带来巨大困难的山峡面目可憎,像一头张牙舞爪的野兽,于是,在公文中将“星星”二字边上加了个反犬旁,以吐泄郁积心中的憎恨。此后“猩猩峡”得到世人的认可。

  民国19年,兰新公路星星峡至哈密段建成,一时间,此地车水马龙,操着陕、甘、新三省口音的各色人物接踵而至,开饭馆、建客栈,星星峡顿时热闹如集镇。1960年,随着兰新铁路的通车,星星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商人们也纷纷离去。

  历史上,作为新疆的门户,星星峡的地位时兴时衰。如今,清冷的不见人影,只有偶尔过往的车辆在这里停歇。那家饭店的老板挑着大拇指自豪的说到:“我这是新疆第一家。”此话不谬,能在这儿扎下“营盘”,靠的不仅仅是勇气。

  “轮胎九月风夜吼”。风,嘶嚎着,在这条“S”形的山路间蜿蜒,时强时弱的,从不停歇。

  峰峦叠嶂、危岩峭壁上刻下了太多的记忆,在这个东天山的起点,除了凿空西域人尽皆知的张骞,还有碎叶城出生的李白,由这里进入了他的文化母国,在中华文化的盛年——大唐,心气高傲,才气冲天的李白,化大漠的豪迈与辽阔,成就了他独步古今的“诗仙”之名;从国难当头之际的朝廷栋梁,陡然成为戴罪之身的林则徐,从这里被发配到新疆伊犁效力,在中华文明的衰朽残年——晚清,心事重重,满腹怨愤,从文明中退居大漠,远离他一生角逐、并为之献身的政治中心,让另一种温柔舔护自己的伤口和雄心;唐,先知穆罕默德派遣的使者盖斯,殁于此,哈密王曾为其在星星峡修筑的墓园,早已“荒冢一堆草没了”;还有山梁那面埋葬着的旧时,那些个曾经倚窗卖笑、用鲜活肉体换取她们未来,如今已是孤魂野鬼,永远的留在了这里的妓女的大片坟地。

  只有“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公柳和矗立在这里的“西路军纪念碑”还在向苍穹不倦地讲述着过往。

  旌旗猎猎,西风漫卷,清悠的驼铃随风远逝。流浪行者的脚印浅浅地走过之后,也将追随着长风而去。

  盖斯墓几经变更,如今是一座用琉璃瓦砌起的“绿供拜”(供拜指弧形的墓葬建筑物),在内部的坟台上盖满了来自各地朝拜者献祭的绸缎和绣毯。但供拜周围却破败不堪。我四周打量了一下,有些冷清,供拜内,有2个朝拜者在作揖,供拜外,有1个朝拜者在用水壶净面,倒也清静。那个净面的朝拜者告诉我,政府要出钱修了,下次再来,就好了。

  这个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都曾驻足过的哈密,这一别,我还能再来吗?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