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随笔)且说:李白豪气冲天,苏轼看透人生,谁更胜一筹呢?

作者:潘梦迪 阅读:505 次更新:2022-10-07 举报

           唐宋时期,可谓是我国诗词文化最灿烂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佳作频出。而且唐宋时期最出名的两位文人莫过于李白和苏轼了。
            他们二人,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佳作,这些佳作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就了解了很多。他们二人在临终前各作了一首诗。这两首诗,李白的豪气冲天,而苏轼的这首诗,则让人感觉他看破了人生。

                            
          
           李白和苏轼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李白的作品自然是以豪放为主,而苏轼的作品也是豪放浪漫。除了在文学作品风格上有所相似之外,他们在人生经历上也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
          两个人都是在仕途上不顺,但是他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看过了千山万水。二人虽不能在庙堂之中真正为国效力,但是他们心中有祖国的大好河山。其实李白在年少的时候是非常愿意为唐王朝效力的,他有着一腔热血,想要成为一代贤相,但是他这一生却是仕途不顺。在长安做了两年的小官。

                             
          
          在一定意义上,李白在长安所做的官并不是他想要做的那种建功立业的官。他当时可能只能算是唐玄宗身边的秘书,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写了几首诗。这种工作对于心中有丘壑的李白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再来看苏轼,苏轼的一生其实比李白要波折得多,他仕途更加不顺,屡遭贬谪。最后他甚至被贬到了当时人们认为是荒蛮之地的海南。李白和苏轼两人都有着这样的人生经历,而两人都十分的豁达。

          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志向受挫而产生一些抑郁的情绪,反而更加的豁达,更加的开阔,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笑看自己人生的起伏。两个人在做事风格以及人生固然有些许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对人生还是有着不同的感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白和苏轼临终前作的两首诗中得到体现,前者豪气冲天后者看透人生,谁更胜一筹?
          李白是独一无二的,李白是盛唐中唯一的李白。李白年少的时候,他将自己比作大雁。当他经历了仕途失意、人生波折之后,他心中的热血难凉。他认为自己仍然是可以遨游九天的大鹏,在李白临走之前,写下他的最后一首诗:

                                                                    《临路歌》唐.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通过这首诗,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李白虽然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但是他心中仍然还是有着一腔热血,他并没有因为现实而影响了他的心智,影响了他心中的志愿。李白这首诗的意思大概是大鹏展翅,四方因大鹏展翅而惊动,但是大鹏飞到一半,翅膀就被折断了。
         大鹏翅膀被折断就没有力气再往远处飞了,但是倔强的大鹏顺着风继续飞翔。人们在知道大鹏被折断翅膀的消息之后,争相对别人说了大鹏折翅的故事。曾经的孔子因麒麟之死而哭,又有谁会为大鹏的遭遇而痛哭呢?
          李白的诗,向我们娓娓道来了这个有着高远志向,但是翅膀被折断的大鹏的心路历程。对于李白来说,他就是他诗中的大鹏。他年轻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大鹏,自己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是如今的他已经是垂垂老矣。
          虽然生活给予他苦难,但是他却报之以歌,他心中仍然有着想要扶摇而上,想要实现自己抱负的那种热血。即便翅膀被折断,但是他仍然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意志飞翔。豁达如李白,世间又有几个人能成为第二个李白呢?

                               
         
       再来看苏轼,苏轼的一生是被贬谪的一生,他在年少的时候,也是有着一腔热血,想要为国效力,但是现实却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而他的心境也因为这些磨难得到了变化。在苏轼临终的时候,他将自己的最后一首诗留给了他的儿子。苏轼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他的最后一首诗:

                                                                                      《观潮》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乍一看似乎只是人们对于潮水的一个体会,但是当你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文字背后所代表的感情。苏轼用人们喜爱观潮来表达人们的欲望,当人们想要去观潮,也就是说当人们想要实现自己愿望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急迫的。
         等到人们真的去观潮时,才真的看到了自己想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不过如此,等人们仔细品味之后,又会回想起这种事物最初带给自己的那种感动。而庐山和钱塘江的潮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改变,它就是在那里,它是一个不变的,而变得只有人类欲望和人们的想法。
        如果我们仔细品读,会发现李白的《临路歌》和苏轼的《观潮》在表达的感情上有着些许的微妙的不同。李白的《临路歌》看似悲壮,但是他还是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对于自己想要东西的追求,所以说李白这首诗歌可谓是悲中又带着一分希望和倔强。     
          但是我们再去仔细品读苏轼这首诗歌,我们会明显地发现《观潮》这首诗所表达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豁然。这种感情并不是喜或者是悲,而是一种超脱于人类真实感情的一种豁然,是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
         就像观潮一样,无论你是想要去看这个钱塘江的潮水,又或者不去看钱塘江的潮水,钱塘江的潮水依然在这里。而苏轼的这种表达也是告诫自己的儿子,或者告诫自己的后人,面对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其实有时候不一定要努力地去得到它,要用一种豁然的心态去看待它。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

                                                    天若有情天亦老,遥遥幽恨难禁。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秋日,风卷林梢,夹着些许凉意。扶过碧波,荡起层层涟漪,虽是轻波微谰,却足以荡起绵绵秋意,只余下惆怅三分,两分失意,一分幽恨。

                                 

    
          江晚亭边,淫雨霏霏,荡不尽离愁别恨;绵绵秋雨,落在指尖,令人寒意倍生。凄凄风雨,打在一张写满沧桑的脸上,打在一尾千年瑶琴上,却落在席中一杯浊酒里。他,凭栏而望,明亮的眸子却慢慢黯淡了下来,是看到了大宋悲哀的前景而自己又无力回天的惆怅,还是千年知己未到的叹息?抑或,都有吧。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浪漫的歌声伴随着清脆的足音在霜风秋雨中显得格外好听,犹如一支小夜曲,轻缓,柔和,悠悠地回旋在空际,飘进了凭栏人的耳中,他知道是故友的来临,是自己等待了千年知己的到来。

                                               
           
          于是,苏轼慢慢转身,目光也渐渐明亮起来,但见李白袭一袭白衣而至,边走边歌。他,还是跟从前一样,苏轼心里想着,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如莲花般在苏轼面庞上缓缓绽放,仿若不曾有过哀伤和迷茫。他欣喜,因为李白的到来,因为知音的难求。他忙撑一把油纸伞迎上去,并向李白递去,而李白却将伞抛向空中,百转千回,划出一条灵动的弧线,而他却仰天长笑,大步走向亭中,尽饮一杯中清酿,连声赞道:“好酒!好酒!”
            苏轼慢慢走向亭中,惟恐亭外的秋雨浸湿一片衣袂。他细细端详着李白那俊秀的面庞。他,还是从前长安街的游侠,脸上尽显不羁与豁达。“东坡兄,一别数十载,悠悠岁月难渡。闻君仕途坎坷,虽抱经天纬地之才,怀兼济沧海之志,却连遭小人陷害,不可谓不令人伤之。”
          李白的一席话将苏轼拉回了现实,沉吟良久,才缓缓道:“唉,君之言是也。变法图强固不可少,但仍循序渐进,否则,不但无益,反而生害。贬谪黄城,客居他乡,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如此,终抱用世之心,岂惜衰朽残年而不为国效力?”
          李白慢慢斟上了一杯酒,随手拈起一朵残菊,放在鼻边嗅了嗅,自言自语道:“人应若此。”苏轼不解。
          李白缓缓道;“菊,花之隐逸者也,向日渊明归故里,多咏其以抒己怀,喻己之清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菊发于严寒之中,立于清秋之际,于猎猎西风中,临霜独立,傲视世间万物,不为世俗所动,不被红尘所染,宁可枝头抱香死,又何曾吹落于北风中。落木飘零,残菊犹立,片言无诉,将一缕清香溢于乾坤中,留于世人心房。休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人若效之,当于青山绿水间吟诗作赋,临古迹而抒怀。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柳绿如烟中笔墨生香,若此,足慰平生。”
           苏轼闻之,默然无语,他想起了乌台诗案,想起了那场穿越十年生死的依恋,想起了仕途黑暗的难容。也许,他一开始就错了,他不应该出川,更不应该出仕。继而,他仰天长笑,笑自己的往昔,笑政治的腐败与无能,笑圣上不辨英才的愚昧。
          然而,他却清醒地感觉到脸上有一股清凉的液体缓缓流下,没错,是从他的眼角溢下。是的,他有太多的放不下。他放不下天下的百姓,放不下自己已热爱了几十余载的国家,放不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李白和苏轼,两人在临终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心境,我们不能通过这种不同来评判一个高低,也不能说李白更加优秀,或者说苏轼更加优秀等等。只能说两个人在经历了不圆满的人生之后,有着不同的感悟。
         李白仍然是那个不畏强权,不在乎人生起伏,至死是少年的李白;而苏轼原来是那个笑看人生起伏,坦然面对人生的苏轼。我们在阅读他们留下的那些诗词作品的时候,可以通过那些冰冷的文字感受到他们那炽热的灵魂........

上一篇: 文学史上的今天(10月7日)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