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作家刘文起: 文化设施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编辑:admin 阅读:1373 次更新:2019-09-26 举报

姓名:刘文起

出生:1949年5月10日,乐清虹桥人

职业:作家,曾任乐清县文化局副局长、乐清县文联主席、温州市文联主席,温州晚报总编辑

谈“乐清文化七十年”这个题目,刘文起先生不管是以新中国同龄人的身份,还是乐清文化系统老领导的身份,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

刘文起说,以自己的感触写这七十年,那就是回望,回望过去看得见的东西。什么是回望得见的东西?那就是文化设施,是文化里最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回望中最早的目标,就是虹桥文化站。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刘文起从高小读书到初中,上学途中必定经过一个叫工会的地方。工会在西横街头靠近沙河的一座四合院式的老屋里。虹桥文化站就在老屋底层靠街的两间房子里。文化站里时常上演的文艺节目和热闹欢乐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年少的刘文起。

在耳濡目染下,刘文起也想着何时有机会表演唱歌、打快板。很快,在虹桥中学读初中时,他就有了这份荣耀。当时他不仅在学二胡、小提琴,还加入虹桥中学的宣传队。每次演出,不论前台后台,他都是主力。

虹桥文化馆的干部非常赏识这支宣传队,有上街演出的机会,都要拉上虹中宣传队。刘文起和方新(后来是一明)站在凳子上,在虹桥文星桥头和圆角门头说过相声《歪批三国》,还用京胡为女同学在街头跳的《筷子舞》伴奏。观众把他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多少年后,虹桥镇上的老人们,都还记得他们当年演的《歪批三国》《筷子舞》。

第二段回望该是乐清县文化局了。在文化局工作之前,刘文起在乐清县文化馆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20多岁的他是一名代课教师,因为会拉琴,就经常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他看到那时的文化馆、图书馆(附带一个文物组),办公场地小,逼仄着20余人,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几个组,组织、指挥着全县的文化活动。

在乐清文化馆工作一年多后,刘文起被提拔为县文化局群众文化股股长兼县文化馆馆长。在兼任文化馆馆长时期到担任文化局副局长这段时间里,刘文起干了两件事:一是发展乡镇文化站,做到全县乡乡都有文化站;二是筹建市文化馆、市图书馆新大楼。

刘文起说:“建文化馆、图书馆大楼,那是解放以来头一回大事!那时一提这个,简直是陈景润的推算《哥德巴赫猜想》!如今回想当年筹建文化图书馆大楼的过程,那也是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哪!”

在解决了地皮问题、经费问题、图纸设计、项目立项等问题后,乐清县文化馆、图书馆大楼才开始兴建,两座大楼盖了两年多才完工,终于建成了建筑面积为3650平方米的文化大楼。其中文化馆建筑面积为1550平方米,有办公室、会议室和多功能厅;图书馆2100平方米,有阅览室7个,藏库房1500平方米。这是解放以来乐清县投资最大的文化设施建设,初步解决了文化馆文艺辅导、文艺活动和图书馆读者借书、阅览的急用问题。

之后,位于乐成西门的电影院也建成了。刘文起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新建的第一个电影院。在体育场内新建的剧院,全县的文化、图书、戏剧、电影等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且焕然一新。”刘文起感慨道,后来他调到温州工作,但时时关心乐清的文化事业发展,得知新的乐清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博物馆、乐清大剧院等建立起来的消息后,他惊喜连连。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乐清文化发展,光是文化设施的变化,已经太出人意料了!抚今追昔,看文化沧桑70年,岂一句“欣喜的回望”可概况得了呢?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