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黄鹤一去不复返别议

作者:罗乔敏 阅读:556 次更新:2022-07-16 举报

崔颢《黄鹤楼》,以半古半律的独创形式,秉持亘古未有之笔,豪书石破天惊之势,唱衰几代文胆,断压百年诗才。以致李白也为之叹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作为名篇,必有其独到之处。此诗的常规解读,着力于眼前所见:仙踪胜迹,山光水影,悠悠游兴,滔滔情思,从悠远的传说腾空而起,为人们铺开了一幅画卷:流光深处,仙人驾鹤而去,龟山顶上,雄楼傲然而立。仙踪去而不还,白云飘而不归。放怀汉阳城茂树连阁,极目鹦鹉洲芳草如茵。落日半沉中,家山一派朦胧,疏烟淡霞下,愁思半笼心怀。汉阳树与鹦鹉洲遥相呼应,形成一个空明幽远的画面,在落日熔金中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按这种思路解读,未尝不可,但却难于曲尽其妙。清代沈德潜曾有批文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檀千古之奇”。这里,意象,被醒目的突现来了。意象,乃古诗之魂,探景外之物,悟语中之意,方得读诗之妙。解读本诗需要深入诗人心灵阔野,探究作者意念苍空,这就不得不从该诗的两个掌故说起。

首先是乘鹤之事,“昔人”即乘鹤仙人,有称费祎、王子安的,也有称吕洞宾的,从时间上说,诸说均不搭界。时间最早的是费祎,其为东汉人,至崔颢登黄鹤楼时仅五百年,距“白云千载空悠悠”还差了半截。古诗中,数以百计者称百,数以千计者称千。因此,该诗第三句与第四句可以各自为政,“黄鹤一去不复返”并不一定是“千年空悠悠”的起跑线,此处的千年仅指白云,即一去不复还的黄鹤,已向汗青深处飘逝而去。千载游荡的白云,行游万里苍空,白云相依华夏岁月。当然,传说尽可不必当真,没有必要去深探究里。但此诗的意象,却深藏在这个掌故之中,不得不提。话说当年辛氏在龟山开酒楼一间,生意惨淡。某日来一道士,要酒要菜,而且要得不同凡响。食为龙虾鱼翅,饮须冰镇啤酒,这些食材本身成本就贵,还得空运。辛氏毫不在意,打开冰箱,听凭取食,道士吃饱喝足,也不付款,扬长而去。后天天光顾,日日如此,辛氏从无难色,招待不辍。某日,道士临门后,称“你这店面还未装修,待我与你美化一番”,遂在墙上画鹤一只,此鹤不仅神形兼备,且能闻声起舞。此后辛氏酒家日日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不久大发,豪车豪宅应有尽有。后道士再次临门,一阵笛声,黄鹤飘然而下,道士驾鹤而去。这是使崔颢浮想联翩的第一件事。崔颢饱读诗书,却一事无成。当初如果选择自主择业,下海经商也开酒楼,说不定能挤身富豪之列,只可惜“黄鹤一去不复返”,再也等不到辛氏的好运了,功未成而身退,亦是白搭,徒留感叹而已。而令其感慨万端的第二件事是:东汉名士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所赏识而作鹦鹉赋,后又被黄祖所杀,葬于鹦鹉洲。所谓睹物思人,崔颢在浮想中举一反三:作为知识分子,终究被权贵操控,寄人篱下,其境也惨;不惟命是从,身家性命不保,其命也悲。有此,“黄鹤一去不复返”并非空洞之叹,“芳草萋萋鹦鹉洲”也并非一般的写景,,而是秘藏着对徒有其才、对不幸而为知识分子的慨叹。崔颢宦海沉浮,终不得志,但百折不挠的走自己的路,最后在晚年出任监察御史,主管纪捡工作。毕竟,倾毕生之力,终于敢言“青春无悔”,而同为大唐才子的李杜,就个人际遇而言却都说不起硬话,对时乖命蹇只能默默认领。话说到这个份上,引出并非多余的话题,有人说知青“青春无悔”是伪命题,理由是,上山下乡是全国性运动,不由你自己选择,无所谓悔与不悔。其实,人生的流光浩浩荡荡,他日回眸,都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来在往事目前,都会有悔与无悔之叹。这实际是对既往的价值判断。人生起于选择,而征程才是青春的全部。选择仅仅是起步,征途漫漫,坚守、搏决甚至茹苦含辛,也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栉风沐雨,踏险探惊,才是征程的全部。这使我想起一个知青朋友曾写过的诗句“张开希望的风帆.随命运的船儿远航”,远航的历程,才是作为知青的青春,无论征途最终碇泊在哪里,走过来了,回眸时就无愧于心。

追欢寻梦枕中游,旷味自当心上留。何得风惊雷再吼,人生苦旅迈从头。只可惜往事岂能重返,一去不回的,岂止黄鹤。

 


上一篇: 吹眼睛

下一篇: 黄色的灯光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