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著名作家为何科班出身少

编辑:admin 阅读:2480 次更新:2019-09-17 举报

有人说:“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假若将它当成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只能说明某些人对文坛的隔膜和对当代文学教育的无知。

游宇明游宇明

■ 游宇明

在大学里教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个现象很使我疑惑:1949年以前的那一批杰出的文学作家,出身于文学科班的极少,鲁迅与郭沫若是学医的,茅盾根本没读过大学,巴金最初学的外语,后来虽然赴法国留学,他对哲学似乎更感兴趣,老舍上的是不分系科的北京师范学校,国文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科目,沈从文只有小学毕业,只有曹禺读了个西洋文学系,勉强可算文学科班生。1976年以后走上文坛的作家则以中文科班出身的居多,随手就可以举出大串名字:韩少功、贾平凹、路遥、梁晓声、格非、王跃文、阎真、刘震云、苏童、范小青、毕飞宇……莫言、王安忆等人虽然没有在最好年华时读大学,后来也接受过文学教育,比如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北师大中文系深造过,王安忆则读过中国作协主办的文学讲习所,自然,当代也有无科班经历却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比如王蒙、陈忠实、铁凝,只是杰出作家里具有科班经历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出彩了。

闲暇时读史,似乎窥到了鲁迅等人的一些秘密。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件事。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看一部幻灯片,里面讲一个清国人替俄国作间谍,被日军杀头,周围的国人却麻木不仁,他觉得必须改良国民的精神,决定弃医从文。可我们大家未必清楚,鲁迅作出这个选择前,其实已经拥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储备: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读书人,鲁迅少年时又师从学识渊博的寿镜吾读古书,自小爱抄书,最初抄录《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后来抄写《唐诗叩弹录》,还抄写陆羽《茶经》和陆龟蒙集《五木经》《耒耜经》。1911年,抄录过两大册《说郭录要》和其他大量古籍。功夫下得这么深,鲁迅成年后想从事文学创作,还非得去哪里读个中文系吗?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的情况也很相类似,这些人少年时同样阅读过大量的古籍,接受了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学教育。

如今的作家成长路径大不相同。我们中小学读的是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新式课程,其知识与世界基本上是接轨的,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阅读古籍,接受潜意识的文学教育。何况,从功利角度讲,古代文学作品只占语文考试里很少一个份额,似乎也“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在如此教育背景下,我们梦想成为作家,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是相对省事的途径。在这里,我想举个小小的例子,30多年前,我就读的是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专业设立的本意是培养高等学校和高中的文学老师,但我所在的那个年级,190名毕业生中,我个人了解到的情况,至少有6名中国作协会员,数十位省级作协会员,等于几人中就有一个成为作家。这种比例,其他专业恐难望其项背。

有人说:“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这句话用来提醒我们的相关专业重视文学写作、突破种种不该有的清规戒律,多触摸真实的大地,当然是可以的,但假若将它当成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只能说明某些人对文坛的隔膜和对当代文学教育的无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教授)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