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新时期党员教育向基层延伸的创举

作者:李家武 阅读:484 次更新:2022-06-07 举报

新时期党员教育向基层延伸的创举

 

李家武

 

 (2017328党建网》以《贵州黔南州独山县

 村级党校让教育立根基层》为题首发后全国多家网站转发

 2017415湖北社会科学报》刊发)

 

    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要在中国长期执政,必须源源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执政骨干。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党校体系,专门教育培训干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如此,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是如此。”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创“村级党校”—— 筑牢党执政根基的独山经验,是新时期党员教育向基层延伸的一大创举。党校是党的重要窗口,“把党校建在支部上”,让党的旗帜在各级党校上空高高飘扬,实现“村级党校+”,是面对社会环境和执政条件的深刻变化,探索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伟大实践,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

    “村级党校+”,是新时期党员教育向基层延伸推进党建伟大工程的重要实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和宝贵经验。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党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公信。党的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出来,党的先进性最终落实在毎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每个党员都是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保持健康,党这个肌体才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细胞工程”,目的在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校的延伸”“哪里有发展的产业,哪里就有党校的课堂”“哪里有群众的需要,哪里就有党校的培训”。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独山县探索实践把党校建在支部上,在全州首创“村级党校”。从最初把上司镇上司村、影山镇黄桥村、麻万镇麻万社区作为试点到如今的全县各村全面推行,以“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也打通了一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新路径。这种培训新模式在农村党员教育、政策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小党校、大课堂”的作用,正逐步成为全县基层党建新载体,形成党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双赢的新局面。“村级党校+”是常态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建设,聚焦问题、突出实效,切实推动思想政治建设融入日常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实现了党内教育重心下移更接地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村级党校+”,是新时期党员教育向基层延伸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平台。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独山县现有党员13000多名,农村(社区)党员占比60%以上,达到8000多名。随着全面小康进程的不断加快,独山同许多地区一样,在基层党建工作中面临着这样令人担忧的状况:农村党员分散,政治素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原有培训内容和方式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足,党员集中难、教育难。另一方面,面对新形势,含党员在内的广大农村群众发展致富的意识日益凸显,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呈现更高更精和多元化态势。因此,独山县委清醒并强烈的意识到,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创载体、走新路。“以前,县级党校的培训只针对村主要干部,其他村干部也只是零零散散的参加计生、综治等培训,绝大多数无职党员基本处在‘真空地带’。”如何改变这种中央方针政策落实难、培训学用脱节的现状?独山县瞄准了“村级党校”。20165月,《独山县党校村(社区)级分校建设实施方案》(独党办发〔201618)出台,一个以提升农村党员素质为根本、创新农村党员培训模式的“村级党校”在全县64个村(社区)得以推广实施,农村党员及群众家门口的党校就这样应运而生。“村级党校+”,以推动党组织政治生活常态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长效化为基本目标,以制度性督查通报和纳入年度党建目标责任制考评为基本保障。同时,做好“+”文章,把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履职尽责管理工程”和“服务精准扶贫、服务绿色崛起”作为“+”的首要任务,把服务弱势群众和各类困难群众作为“+”的长期项目,为党的五大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集中整合到基层搭建了平台。

“村级党校+”,是新时期党员教育向基层延伸筑牢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在基层一线筑牢党的执政根基,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中是关键。2016530日,独山县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牵头,召开了“村级党校”建设启动大会,对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随后,组建了督查组,对全县8个镇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同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实地观摩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村(社区),通过相互对比、查找不足,切实督促各镇、村(社区)配齐内部设施、提升外部环境质量。建立村(社区)级党校,积极构建“小党校、大培训”格局,推动培训阵地向基层一线前移,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逐步、分批次等方式,对农村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使村(社区)级党校成为党员的“加油站”和“充电器”,有效破解农村(社区)党员教育正常化难题,增强农村(社区)党员的党性修养,筑牢了党的执政根基。搭建(社区)级党校学习交流平台,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党员在学习教育培训中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锻炼;党组织对党员的思想动态得到及时的掌握,实现了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双向交流,把农村党员、知识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等凝聚到了党组织的周围,维护农村稳定,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村级党校+”,注重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突出“三性”:突出党性。始终把党校姓党、增强党性放在首位,以增强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为主线来开展教育培训,达到坚定党员信念、纯洁干部队伍的目的。突出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确保教育培训主题不偏。突出实效性,制订详细的教育培训计划,防止出现搞形式、走过场、“虎头蛇尾”的现象。

 

作者:李家武(1962-),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中国智慧乡村研究院(香港)秘书长、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设智慧乡村倡导者、智慧乡村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空间》《思想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上一篇: 巴彦县

下一篇: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