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诗词   

七律-春日寄怀

作者:叶春明 阅读:504 次更新:2022-05-20 举报

 春日寄怀

文/叶春明

红尘客梦却犹豫,我独云游度十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紫缨似草年年蔓,白发如丝日日新。

夜静海涛三万里,萨情诗墨洒良辰。


〔注释〕

(1)格律符合七律(平起一平水韵)。

(2)夜读唐-李商隐七律诗《春日寄怀》和明-王阳明七绝诗《泛海》有感而发。2022年4月15日24:27创作于七里港寒宅。

(3)红尘客梦:意思是指官场追名逐利的无聊生涯。【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遥望见城南苍翠山色好,把红尘客梦全消。”

(4)云游,意思是指僧人道士等漫游四方,行踪不定。云游,也可以意为如云彩飘动浮游,喻笔势飘忽。

出处

1)《法书要录》卷八引 唐张怀瓘《书断》中:“﹝张弘﹞并善篆隶,其飞白妙绝当时,飘若云游,激如惊电。”

2)明宋濂《平江汉颂》:“风烈虎啸,云游龙驤。”

3)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十三回:婆婆道:“孩儿出外云游,不曾还家。”

4)①唐李公佐《谢小娥传》:“﹝谢小娥﹞爰自入道……后数日,告我归牛头山,扁舟泛 淮 ,云游南国,不复再遇。”

②宋范成大《寄题毛君先生莲华峰庵》诗:“湖海云游二十春,归来还作住菴人。”

③明陈汝元《金莲记·诟奸》:“自家俗名琴操,法号 天然 ,萍憇十方,云游四海。”

④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十三回《戴宗二取公孙胜 李逵独劈罗真人》婆婆道:“孩儿出外云游,不曾还家。

5)犹豫:迟疑不决。《楚辞.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红楼梦.第五回》:「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从后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因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而无本字,故也作「由豫」、「游预」、「游豫」、「犹夷」、「犹与」

(6)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7)紫缨[zǐ yīng]:解释紫色帽带,贵官所用。

出处

1)汉 蔡邕 《王子乔碑》:“被绛衣,垂紫缨。” 

2)唐 张说 《蜀路》诗:“ 秦 京开朱第,魏阙垂紫缨。”

(8)蔓:蔓生的意思。即蔓延生长。

(9)夜静海涛三万里:出自明代王守仁的《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译文: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10)洒:东西散落意思。这里有挥洒、潇洒意思。1)挥洒。多指书写 。如:洒墨(挥毫书写、作画);洒翰(挥笔书写)。2) 潇洒,无拘束 如:洒如(潇洒飘逸的样子);洒洒潇潇。

(11)良辰:释义1、美好的时光。2、好日子、吉日。3、好时辰。

出处1)三国 魏阮籍《咏怀》之九:“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2)《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3)南朝 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4)唐 李商隐 《流莺》诗:“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5)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虚度了丽日风和,枉误了良辰美景。

6)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若复远择吉期,或竟乘我良辰,伏兵半路以夺之,如之奈何。

7)汤显祖《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引释〕

明代王守仁的《泛海》创作背景: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因仗义执言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刘瑾还派人对他进行暗杀。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王守仁此时却毫不畏惧地坐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泛海》。

赏析

  《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