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拜师

作者:万仕君 阅读:749 次更新:2022-05-17 举报

                                   拜 师

万仕君

唐代大文豪韩愈《师说》开篇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深奥,其简单明了。从古到今,我认为不光是做学问,还是学习艺术或手艺,都得有人指教(指点),当然有没有“自学成才”的呢?有!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学者”有“师者”指教,会少走弯路,或者说不走弯路,有引路人走道,定会把准方向。
2022年3月20日,周日,晴。阳春三月,百花齐放。一个特别的日子,留下特别的印象。在峨眉山这地界,四十来万的城市,不大也不小,文艺圈里还真是藏龙卧虎,戴“国”字号的文艺人才大有人在,在北京发展的峨眉籍知名的有好些个,比如林永松、张永忠、周莉亚等艺术大家。本地工作生活和发展的,活跃在文艺圈的就举不胜数,领军人物有林栩、谢光弟、李先定、林松等老师。
林栩老师,我太熟悉不过了,比我大一月有余,因文结缘,志同道合,脾气相投,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栩哥美术、书法、文学功底了得,特别是他的“指画”艺术造诣很高,成就斐然,说登峰造极不为过,“指画”艺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是中国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风云人物”。为了发扬光大“指画”艺术,一方面向更高层级的“国家文化非遗”冲刺,再就是后继有人培养“传承人”。
据了解,林栩老师徒弟已有几位,我所知道的就有易树生、刘成明和他的公子。平日里,峨眉山市文联一些文艺活动,栩哥没少邀我参加,圈子里也混了个“脸熟”,我成了不是文化人的文化人,不是艺术家的“名人”。人生路上,能欣赏文艺圈多彩的风景,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或者说从来都不会想到的,真是意外的收获,幸哉!福哉!乐也!
周六,午休刚起,还有些惺忪迷糊,电话铃声振响,一看是“栩哥”来电,哪敢怠慢,接通“兄弟,明天下午在我的文化工作室有个活动,请你参加,没事就早点过来哈!”,“啥情况?”我问,“正式收徒……”栩哥有些神秘。
周日下午不到2点钟我就赶去了,军人出生的我,时间观念是非常强的。早了些,栩哥创作工作室大门铁将军把关,紧闭。拨通栩哥电话,说是一会儿就过来。闲来无事,逛逛街挺好。些许不过半小时,栩哥就过来了。
比我早到工作室的有李先定、黄平两位老师,栩哥功夫茶已煮沸入杯,热气腾腾,郁香满屋不大一会儿,谢光弟、易树生、刘成明、刘春军、李睿、彭涌泉几位老师先后来到。特别要提及的是李锐乖乖女是栩哥新收入门下的徒弟,是主角。栩哥还介绍了李睿的曾祖父李克雄艺术大家是其师傅,其父林木艺术大家与李克雄是同代人,还有一位艺术大家何志愚,称为峨眉山市文艺界“三老”。
黄平老师喜文弄墨,研学易经,还是一位占卜先生,人称“黄半仙,名不虚传,开有门市一间,与人看八字卜算运势。当天栩哥收徒礼仪,黄平老师正好能发挥专长,我们闲聊时,他埋头伏笔,忙活着草拟“收徒礼仪主持词”。
拜师收徒,是一件庄重的事情,很讲究的,马虎不得。首先来讲,徒弟必须备有一只大红鸡公、两瓶酒水,作为孝敬师傅的见面礼。
礼仪时间的考究,“良辰吉日”一般指时、分。一切准备就绪,时间一到,礼仪正式开始。
下午3点50分,黄平老师正式宣布“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峨眉山市指画传承人林栩、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峨眉山市书法家协会党委书记彭涌泉收李睿为徒仪式”正式开始:
“恭请两位师傅拜祭‘三老’并入座”
“徒弟李睿分别向两位师傅敬茶”
两位师傅分别向徒弟李睿赠送毛笔”
“敬请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峨眉山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德高望重的文化学者、知名书法家李先定、谢光弟先生拜祭‘三老’并致辞”
“两位老师分别向徒弟李睿授予殷切希望”
“徒弟李睿作表态发言”
我和在场的老师们分别敬香拜祭了“三老”,见证了一场庄严而隆重的拜师礼仪,给予了一阵阵热烈地掌声,祝贺声中大家合影留念。
学者,乃学生也,就是学习的人。师者,就是老师,教学生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步,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人这辈子,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人生不过是一段旅程,欣赏风景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增长见识和本领的过程。如此,远远不够,我们还得走进学堂,老师一点点地灌输知识,我们从一棵幼小的苗,一天天茁壮成长,沉淀岁月年轮,长成参天大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果把这个世界比作一片深林,那么每个人只不过是深林中的一棵树。小树也好,大树也罢,我们都沐浴着阳光,也历经风雨,有雨水的滋养,我们才会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于是,我们懂得了感恩,感恩阳光,感恩风雨。
人生中的阳光,是父母,是老师。练武之人,学艺之辈,有句名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是只要你敬茶鞠躬拜了师,那么你要把师傅视同父母,敬重孝顺是做徒弟的本分。
我是出生在农村,是大山里的野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6岁多一点开始读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上军校,授业解惑的老师不少于20人,但真正行过“拜师”礼仪的没有。尽管如此,走过半百人生的我,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我的心灵,他(她)们的恩情已融入我的生命,每时每刻都流淌在血液里。
拜师,这个词映入脑海的记忆,是在与一些书画、武术工作者接触,谈及所学“门派”,也就是追根溯源时常常提到“师出哪门哪派?”。平日里喜欢舞文弄墨的我,每每遇到此情此景,内心深处是有些不是滋味,可以说有点五味杂陈。
古人,书写工具只有毛笔,做学问是为了考取功名,一篇好文,加之漂亮的书写,肯定是锦上添花。现代人倒好,书写工具众多,了选择,却把传统的毛笔淡忘了,虽然毛笔书法归为一种高雅艺术,还是中国十大文化“国粹”,但只能作为“艺术作品”来欣赏,或者说毛笔字实用性大大的减弱,不被人们所重视,自然有些黯然失色。
平日里喜爱研墨练字,就谈谈毛笔与书法吧!记得,小学阶段就有书法课,也就是说几岁就开始练习书写毛笔字了。走出了学校的大门,参加工作后,毛笔字作为业余爱好,一直坚持了下来,没有大师指点,只能买些字帖临摹。几十年书写人生,水平到达什么程度不重要,关键是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了刻骨的体会,喜爱就喜爱,没有任何理由,别说还乐在其中有点痴迷
说了这么些,似乎偏离了“拜师”主题,其实人生中能见证一场拜师礼仪,尽管自己不是主角,亲历了方知个中滋味,感触良多。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