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门歌”声中年味浓

作者:柯杨宗 阅读:312 次更新:2022-05-16 举报

【散文】“门歌”声中年味浓

柯杨宗

 

自从定居现在生活的城市之后,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特别是今年,只身一人,远在他乡,随着春节的临近,思乡的情结更加浓厚。遥思家乡的年味,仿佛又听到了那久违的“门歌”声。

“门歌”流行在安徽江淮一带,是最典型,也最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春节“年味”之一。在我的印象中,“门歌”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盛行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便渐渐淡去。到现在,也很难听到那亲切的“门歌”了。

“门歌”一般是两人演唱,一人敲锣,一人敲鼓;一人主唱,另一人随唱,叫“一唱一随”。有一男一女搭配的,也有两人都是同性的。还有个别是一个人独奏独唱的。

“门歌”演唱的形式是“走唱”,即挨家挨户,站在人家门口唱。唱“门歌”的大多是业余的乡村“艺人”,一是有这方面的专长,二是个人的喜好。演唱的歌词大多是即兴自编的,张口即来。如遇到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便唱道:“锣鼓一敲响四方,贵户大喜入高堂,亲朋好友来祝贺,幸福生活万年长。”唱得主人高兴,客人赞扬,会赢来一阵阵掌声,赏钱也会多给些。

“门歌”的人特别的活络,应变能力极强。见到家中有读书的孩子时,便即兴来一段:“你家有位读书郎,好学上进受表扬,金榜题名秀才榜,前程锦绣响当当。”一家人听了都很高兴,便赶紧拿钱打赏。当然,遇到家中有老人的,也会唱上一段:“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健康天佑百岁翁,其乐融融幸福中。”

“门歌”的人嗓子要好,唱出来委婉动听。一天唱下来,要走村串户上百户人家。每到一家基本上都要唱三五分钟,有的人家听到兴处,还特意要求唱“门歌”的一首接着一首唱。每到一家,或多或少都会打赏的,这也是对唱“门歌”人的一种回报。

“门歌”除了对所到人家的赞美外,还深深地烙印了时代的特征,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歌唱的主题大多是离不开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等内容。他们用真情唱出了对改革开放好政策的赞美,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门歌”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就开始出现的,一直要唱到正月十五以后。在那个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还不是很丰富,电视在农村还没有完全普及的年代,“门歌”不仅丰富了农村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营造了一种特别的“年味”。

每当唱“门歌”的来到村庄时,便远远地听到锣鼓声了。便立即吸引了一大群孩子和村民们,对唱的好的“门歌”,大家也会跟着他们挨家挨户地去听,听到兴处,到吃饭的时间都忘了,经常被家人大声叫喊着,仍然依依不舍地才回家去吃饭。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门歌”的热潮也逐渐褪去。特别是到了本世纪之后,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唱“门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虽然传统的“门歌”渐行渐远,但却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她不仅给我们那一代“贫脊”的童年带来快乐,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那个时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给记忆中的家乡年味,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时,我不禁哼起了那“门歌”的调子来:

锣鼓一敲响四方,

脱贫致富奔小康,

百姓富来国家强,

幸福生活万年长。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