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情”字里燃烧升华——赏评张芳诗词创作
诗词在“情”字里燃烧升华
——赏评张芳诗词创作
◎赵福海
好的诗词是灵魂震颤的回响,它们挣脱技巧的束缚,从生命深处涌出,化作穿透时空的心歌。“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在阅读《张芳诗词30首》专辑的同时,笔者及时微信采访了张芳女士,感触最深的就是她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这个声音,那是用真情锤敲出来的诗词独有的灵魂之火。
因情,张女士观察事物特别细微。细微到抓住事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悟出事物启迪人生的哲意,锻铸成诗。这与作者在爱好诗词创作的同时,非常热爱书画和摄影创作息息相关。五绝《立夏》:“春花落碧丛,梅子探樱红。童喜林边闹,裙飞彩蝶疯。”在《立夏》这首诗里,作者从四个特点着手,写立夏的到来。第一个特点:“春花”的“落”。“春花”到了立夏的时候最大特点就是落花。“落”到哪里?“碧丛”里,碧绿的草丛。于是又抓住了第二个特点:草木的碧绿和繁茂。“碧”是绿的意思,“丛”是繁茂的意思。立夏时节,草木已经非常繁茂,不再是春时的嫩绿,也不再是初夏时的翠绿,而是碧绿。仅仅是“春花”的“落”和草木的“碧”,似乎太单一了,不足以撑起繁茂的夏的特点。于是在承句里作者抓住了第三个特点:夏日里“梅子”的样子。什么样?“梅子探樱红”。一个“探”字写出了“梅子”在立夏时节生发的特性,而“樱红”写出了“梅子”在立夏时节个有的特色。仅靠自然的特性似乎还有些单薄,于是作者抓住了第四个特点:小姑娘在林边玩。重点写,浓墨重彩地写,干脆让转句和合句全部承担其这个责任,从社态的变化,写立夏的到来:“童喜林边闹,裙飞彩蝶疯”。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描写自然界动感之美,那么转句和合句则是描写社态之美。小姑娘在立夏的明媚阳光里林边喜闹,飘动的裙子像彩蝶一样在疯飞。她抓住了一个“喜”字,一个“闹”字,一个“飞”字,一个“疯”字,把立夏时节纯真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至此,立夏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一个繁茂而生机勃勃的立体感非常强的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作者细微观察并捕捉到的结果。
因情,张女士驾驭技巧堪谓娴熟。仍然刨析五绝《立夏》这首诗。为了表达好立夏到来的特点,作者从三个层面进行有机安排:一是自然的变化和社态的变化。自然层面是“春花”的“落”,草木的“碧”绿而繁茂;“梅子”的靓彩“探”和“樱红”。社态的层面是小姑娘的“林边”“喜”“闹”,漂亮的“裙”“飞”“疯”“彩蝶”。二是悬念的设置。悬念使小说的一种创作技巧,在戏剧创作上叫“打桩”“抖包袱”。在这首诗里,读者会问:“春花”为什么是“落”在“碧丛”里,也可能是陌路,也可能是院落等地吧?这就叫设置悬念,打了桩。作者在起句里故意要“春花”“落”在“碧丛”里,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但作者并没有立刻“抖包袱”,而是在承句又给读者描绘出一种物象:“梅子探樱红”,这叫调口味,让读者心心念念想着这件事。人都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继续往下看。但诗词创作不像小说和戏剧,可以扬扬洒洒地写很多字,可以缠缠绵绵地演绎出多个剧情。诗词的字数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在转句告诉读者“童喜林边闹”,原来是“林边”的“碧丛”啊,“林”的“春花”自然要“落”到林下的“碧丛”,这就自然天成上下合理了。三是意象的布局。作者由点到面,由单一的照片模式到相对丰厚的摇杆镜头视频模式,立刻是《立夏》这首五言绝句诗,在短短的20字里,由优美的画面感,产生了生动的起伏感,进而转化成立体的活泼有趣的意象感。
因情,张女士在主题升华上可谓匠心独运。继续刨析五绝诗《立夏》。起句写“春花”的悲情,承句写“梅子”的喜意。一悲一喜写出了时令的残酷和时令的庄重,即:时不我待。作者抓住“春花”“碧丛”“梅子”三个季节时的物象,把立夏时的自然特点,由单一化到大众化,增强了诗创作的层次感、立体感,而两个动词“落”、“探”和两个色彩形容词“碧丛”、“樱红”的运用,使诗瞬间鲜活起来,有了趣味感。转句“林边”一词的出现,抖开了起句的包袱:“春花”“落碧丛”的原因,原来作者笔下的景致是“童喜”“闹”的“林边”林下“碧丛”啊,从而升华了诗的主题意旨:生活美好新时代,时不我待多奋进。整首诗,构思精巧,递进层峦,鲜活有趣,意境优美,意蕴丰厚,把“春花”的“落”之悲凄氛围冲淡了,而蓬勃昂扬的夏日景象让读者喜不自矜。
因情,张女士诗词创作涉猎甚广。有写景的,如七绝《西湖思怀》、七律《安丰塘怀思》、词曲《忆江南·秋过淮南满城桂飘香》等;有状物的,如五绝《枣花》《杏花》《菊》、七绝《梅》《荷》等;有吟咏时令节日时事的,如五绝《立夏》《处暑》《秋分》、七绝《立冬》《大寒》《春分》《咏端午节》、七律《八秩荣光——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等;还有感悟和抒发对亲情、友情、乡情等的人生态度的,如五绝《外婆家》、七绝《相见欢》《夏夜》《诗缘》、七律《梨花诗会吟》等。因为作者喜爱,因此作者感到生活处处皆有诗。因为作者喜爱,在观察事物上特别细心,在运用语言上优美而有特质,在技巧的把握上,有了悬念的设置、点面的推进、聚焦与广角的变化,是诗作情真、味厚,跌宕起伏,不再是单一的照片,而是摇旋的流动视频,让人读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从中有所启迪,有所分享。
因情,张女士诗词创作感悟颇准。笔者在与张女士微信采访时,问她对诗词创作的看法,她说:“真情是诗词的魂魄。诗词不仅是情感载体,更以意象为舟楫,渡人至智慧的彼岸。诗词以文字炼金术将瞬间体验铸为永恒。真正的好诗从不为时代所困。诗词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旋律。它以月光为弦,以江涛为鼓,弹奏着人类最本真的悲欣。当我们静夜低吟“举头望明月”,或是登高长啸“更上一层楼”,便是在茫茫时空里认出血脉相连的自己——这,便是诗词以情为火种,点燃的永恒人间。诗词是人世间最美的情话。是对真、善、美的膜拜,是将日月风华用最动情的语言,最空灵的音乐般的节奏,去敲击他人之心,使之产生共鸣,千古回响。”
张芳女士因为有情,因为喜爱,因此有诗与远方。祝愿张女士在情与爱的诗词创造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
(2448字)
2025年10月2日星期四上午于野森书屋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