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塬之春
陇东的春天来的比南方迟,这是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影响,形成的地域性气候。春节过后,东南风欢快地吹着口哨,送来了春天的信息。阴面山窝窝里,星星点点的积雪还没有化净,一场冷雨,溅起泥土的腥味,唤醒了封冻的小河、蛰伏的小草、光秃秃的树丫以及深睡的大地。
此时的陇塬,就像一位娉娉婷婷的北方女子,神秘而充满魅力。雨停了,太阳迫不及待地跃上山顶,只需半日功夫,便驱散了寒气。放眼望去,苍茫的陇原大地上,山川、沟壑、梁峁,连绵起伏,雄浑而粗犷。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的董志塬,麦田泛绿,仿佛一日之间,原野换上了淡淡的春装。绿茵茵的小草、苜蓿、油菜,争先恐后地从地底下冒了出来,望一眼便能勾起人内心的喜悦,令人惊叹不已。
乡村小道上的泥泞还没有凝结,去年留下的肥田里,春耕已经开始,轰隆轰隆的多功能拖拉机在地里忙碌,热闹乡村,鸟雀啁啾,土狗撒欢。牲畜在温棚里躁动、踢腾,甚至将槽里的草料弄得满地都是。春耕已经和它们毫无无关,那些锈迹斑斑的犁具早已闲置,有的变成了柴火,有的变成了摆设,有的被丢弃在老宅、有的被收藏在农具博物馆,供人观赏。新生代农民们都在抢墒,他们有的驾驶着拖拉机耕地,有的开着旋耕机碎胡基,有的遥控着无人机往麦地里撒化肥,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科学养殖、农业现代化、科技兴农、乡村振兴早就成为普通百姓家里的寻常事了。
燕子来时,桃花绽放,杏花雨飞。山野里,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开放,引来了一群忙碌的蜜蜂。寻春的蝴蝶煽动着五彩的翅膀,在花丛中追逐、嬉戏。茹河两岸,群山绵延起伏,的轮廓倒映在水中央,如展开的画轴,美妙极了。河堤上的垂柳,轻盈地荡着柔枝,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为水边歌唱的野鸭伴舞。
河道里流水潺潺,清可见底,水草还没有丰满,无数条小鱼儿从石缝中闪过。耳旁传来一群麻雀的吵闹声,欢快地从半山腰掠过。从无数朵桃杏花簇拥着的居民家里,炊烟缭绕升起。这醉人春景,不正是文人骚客笔下的陇上江南吗?
“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陇东的黄土大塬之大,在于广袤的地理,面积最大、黄土层最厚,属世界之最;大塬之大,在于悠久的历史,二十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七千多年前出现早期农耕,四千多年前周先祖在此开启农耕文明的先河。大塬之大,在于人杰,文有岐伯、公刘、王符、李梦阳等,武有公孙敖、傅介子、皇甫嵩、仇钺等历史名人。
陇东之春天,“柔红风剪瘦,静绿雨濡深”。诗情画意,美可醉人。此时之陇东,给人“放眼陇东塬,丰收在眼前”的欢欣,再也寻不见南宋中兴贤相赵鼎“陇上人遥千万里”的萧条景象了。废弃的旧窑洞与新修的居民点相映成趣,人们隔窗为邻,依山而居,和睦共处。飞机、高铁、汽车、高速公路等便利的交通条件,架起了新时代的丝绸之路。陇塬腾飞,百姓康乐,幸福就在眼前,笑容就在脸上,富路就在脚下。党政惠民、新政施行、文化下乡、精准扶贫、社会保障惠及千家百姓。
“偶然开一卷,千古共清淡”。在镇原县正北潜夫山之巅,东汉政论家王符的读书台上,莘莘学子齐诵《潜夫论》,文化之乡、书法之乡为万千书香门第增光添彩。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于北魏永平二年始建的千年佛窟北石窟寺,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一年一度的庆阳香包节,将陇东女子精致的手工艺品不断送到国外。被誉为庆阳民间文化艺术“五绝”的道情、皮影、刺绣、剪纸和民歌,是先祖在陇东建功立业,开创历史文明的见证。窗棂上的窗花、炕头上的剪纸、兜肚上的刺绣、鞋垫上的绣花、烟锅头上吊着的手绣烟袋等传统文化元素,记录着陇原大地上独特的民俗特色和陇东人的审美情趣;横跨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的子午岭经济林,绿树婆娑,逶迤连绵,是黄土高原上一道绿色屏障、天然水库和高原之肺,千百年来,子午岭为它脚下的这片土地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为陇塬大地遮挡了风雨,养育了子民,乃陇人之福。
陇东作为中国西北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陇东粮仓”为*解放大西北提供了充分的后方保障和物资供给。解放战争时期,陇东人民倾其所有,为保卫家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黄土高原上的粮食亩产量还在不断地超越历史,续写着“陇东粮仓”新的故事,新的篇章。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农业发展致富人民,陇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扎根山川平原,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打造出一座座梦想家园,我们无法不爱她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