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的农忙丰收乐章(散文)
夏至时节的农忙丰收乐章 (散文)
邱晓辉
夏至农事
夏至农忙正热潮,骄阳似火气温高。 秧苗嫩绿需呵护,瓜果青圆待育胞。 牧竖驱羊寻草径,渔翁撒网弄波涛。 乡村处处皆佳景,劳动风姿韵亦娇。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农事谚语,“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早春作物细管理,追浇勤锄把虫防。夏播作物补定苗,行间株间勤松耪。棉花进入盛蕾期,常规措施都用上,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间会诊觅良方。一般不要来翻种,追治整修快松耪。高粱玉米制种田,严格管理保质量。田间杂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强。久旱不雨浇果树,一定不能浇过量。麦糠青草水缸捞,牲口爱吃体健壮。二茬苜蓿好胀肚,多掺干草就无妨
夏至农忙图:
日头攀到最高处时,麦芒也黄得发脆了。田野里浮动着金色的浪,镰刀过处,麦秆便一排排倒下,发出轻微的断裂声。农人们弯着腰,脊背晒得发亮,汗水滴在干裂的土块上,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
正午的太阳像烧红的铁饼悬在头顶。老张头摘下草帽扇风,帽檐早已被汗碱浸出白圈。他望见远处儿子正往拖拉机上捆麦捆,年轻人干活总带着股莽撞劲儿,麦穗簌簌地往下掉。几只麻雀趁机在田埂上跳跃啄食,倒比人更懂得捡漏的时机。
晒场上新麦堆成小山,王婶拿着木锨翻搅,麦粒像金砂般从锨头滑落。她不时抬头看天,西边已有乌云在集结。夏至的雨来得急,去年这时节,半个村的麦子都泡了汤。场边槐树下睡着条黄狗,舌头耷拉着,对满场的忙碌无动于衷。
河沿的玉米地泛着油绿,叶片被晒得卷边。李老汉蹲在垄沟里拔草,指甲缝里嵌满黑泥。他摸出怀表看时辰,表壳烫得灼手——这是儿子从城里捎回来的洋货,走时比日头还准。地头柳树上,蝉鸣突然拔高,像给这农忙时节打着拍子。
暮色四合时,晒场亮起电灯。脱粒机轰鸣着吐出麦粒,扬起的糠秕在光柱里飞舞,像场微型暴风雪。女人们系着头巾搬运麻袋,男人们蹲在墙根抽烟,烟头明灭间,他们数算着亩产斤两。不知谁家孩子抱着西瓜跑来,刀锋刚切入青皮,瓜就"咔"地裂开,露出沙瓤。
夏天已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也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有一灯谜,谜面是“天长地久”,谜底就是“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养生
夏季阳气盛于外,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
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