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三角粽

作者:班祖恒 阅读:97 次更新:2025-06-02 举报

                                三角粽


农历五月初二早上,当我照例漫步到国道百花寨大桥头时,看到前面有几个中老年妇女带着弯刀、竹竿、布袋等劳动用具。弯刀、竹竿、布袋这些劳动用具似乎与做某一种工没有必然联系,我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


来到近前,我才发现其中一个是本家嫂子。


“嫂琳,你们要去哪里呢?这么早?”我问。


“叔恒,我们到附近的山上要八渡笋竹叶呢,准备‘丹沃’包三角粽用。”嫂琳说,“比较近的地方只有几丛八渡笋竹,低矮的地方叶子去晚了被人先要,高处我们又不方便摘取,远的地方我们又去不了。


”“丹沃”是广西田林县壮族群众的方言,就是“端午”。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小的时候,就听老人说过,端午节包三角粽与屈原有关。盛传当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怒而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民众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每年的这一天都包三角粽投入江中,表示对他的祭奠。


据说,百姓听说屈原投江后,心里非常难受。为防止鱼虾啃食他的遗体,就纷纷往江里扔米饭,希望用食物“贿赂”水底生物。后来有人心想:“米饭这样扔,岂不是全冲走了?”于是灵机一动,用箬叶或苇叶把米包起来,再用细绳扎紧——这就是最早的粽子。其实,最初的粽子,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三角形,而是用竹筒装米,上锅一蒸,叫“筒粽”。后来人们发现,用叶子包裹,既方便携带还带有叶子的清香,于是换成了箬叶、芦叶等,开始变身为现在的三角粽。‌‌


在田林县的壮族村寨,包三角粽是这个节日的“重头戏”。小的时候,每到农历五月初四,母亲就从自家种植在房前屋后的八渡笋竹上选取大而好的竹叶,在开水中稍微浸泡后捞出滤干,把干芝麻杆或谷穗杆放到石灰铺成的晒场上烧成灰筛好。五月初五天未亮母亲就早早起来,用清水把糯米浸泡,待糯米充分饱胀后捞出滤水,然后将芝麻杆或谷穗杆灰与糯米搅拌和匀,再筛出多余的灰,然后拿来竹叶包三角粽。包好三角粽,再拿到锅头里煮熟就可以食用了。


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能吃上用糯米制成的粽子和粽粑,算是有口福的了。


用芝麻杆或谷穗杆灰和着糯米包的三角粽,不仅弹糯口感好,还起到防腐的作用,那个年代没有冰箱,可以把三角粽贮存好几天。


后来,市场上有了食用硼砂销售,有的群众为了方便,不再烧芝麻杆或谷穗杆灰,而是买来硼砂与糯米搅拌在一起做成三角粽。


记得有一年,邻屯的大表姐来看望母亲,母亲于是包三角粽给她吃,顺便带一些回去给大姨妈。


“小姨妈,您做三角粽不烧芝麻杆或谷穗杆灰吗?”大表姐问。


“有硼砂呢,和用芝麻杆或谷穗杆灰差不多,三角粽吃起来也很弹糯。”母亲说。


“小姨妈,那可不行,硼砂对人的身体有害。”大表姐以前当过赤脚医生,到乡政府工作前,在卫生院工作一段时间,熟悉医药方面的情况。


自那以后,母亲做三角粽不再使用硼砂,而是恢复使用芝麻杆或谷穗杆灰。


现在,市场上各种三角粽应有尽有,粽馅也是五花八门,有肉馅的、绿豆馅的,也有传统拌芝麻杆或谷穗杆灰的,甚至个别还有用硼砂的。


其实,肉馅、绿豆馅三角粽容易发馊,用芝麻杆或谷穗杆灰做的三角粽就不同。因此,每到端午节家人去选购三角粽,我都要叮嘱一番。


田林县的壮族群众还有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泡雄黄酒、撒雄黄粉等风俗,这些都是为了防虫防蛇。


当地还喜欢做类似于香囊的“麽乜”,用棉花籽或细碎花布做芯。“麽乜”我们当地方言叫“灵康”,意即猴子。在我们古老的传说中,猴子是我们的祖先。猴子十分灵活,而长辈们又希望孩子们健健康康,这便是“灵康”的寓意了。


记得小的时候,母亲给我们兄弟姐妹做的“麽乜”,有大有小,小的大多挂在脖子上,也有直接缝在衣服脖领下的;大的则给小孩背着玩,同时还给小孩做一张小背带,小孩们玩“麽乜”也是乐得自在。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基本上与雨有关,这个季节在南方已经很炎热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既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甚至连照明电都没有,大人们便经常安慰小孩说:“等到‘丹沃’就下雨了,那几天天气就凉了。”


端午节经常有雨,而且经常下大雨发大水。


按老辈人的说法,只有下大雨发大水,才能把人们投入江河中的三角粽送给远方的屈原。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今日作家》签约作家,著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小说集《市井偶拾》、报告文学集《浪海观潮》、散文集《那人 那事 那景》。

上一篇: 端午的追忆

下一篇: 我的舅舅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