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1995年的年味

作者:塬上草 阅读:687 次更新:2025-01-24 举报

到城里工作已有五六年光景,可每逢过年,我总是携家带口,挤公共汽车吃那滚滚而起的黄尘,受尽长途颠之苦,也要回到那挤在大山旮旯中的乡下老家原上——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梦有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然而,我更加恋的却是那洋溢着浓浓乡情的,让我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年景。

乡下的年味儿浓,乡下的年味儿更香。在豫西山区,每当进入腊月间,乡亲们在忙碌了一年之后,便开始早早地准备过年了淘麦、磨面、拾柴,并把拾来的柴趁早截得整整齐齐朵起来这时候,平日节俭的乡下人,也变得十分大方,打油、割肉、买粉条儿,以至于连调面儿也要多买一点。山里的市场不象城市里那样天天都货丰物足。乡下以街镇或人口聚居地为中心,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每逢这些日子,乡下人就从七沟八岔涌向里,些地方也就形成了市场。不知道啥时兴起的,反正早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大家叫这样的日子为集日”。到集上买东西叫“赶集”。赶集要数腊月最红火。大家把一年的积蓄毫不惜地拿出来,购置年货。年货不仅仅是油盐酱醋肉更有衣服、年画、春联、鞭炮……真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随着“年”的日日临近,家家户户便从腊月二十三起,送走灶王爷,吃了“祭灶(家乡人用白面烙的烧饼)打扫房屋、洗涮被褥衣物、做豆腐、蒸馍……忙得不亦乐乎!到了二十八九,煮肉、炸油菜,紧锣密鼓地忙一阵儿,年三十早早地贴上对联,包好饺子,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盆熬年。前些年,家乡还没有电视,人们就用打牌、聊天等来打发这一年中最后的时光。近几年,大多数家庭都买了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便成了家乡人熬年的一大时尚。这天晚上,一年到头从不亮灯的农家院舍大门口处处彩灯高挂,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回荡在山谷间,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香气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腊月三十是“小年”,所以大人小孩们都穿上新衣裳一是表示辞旧迎新,二是显示从年初到年尾都能穿上新衣裳——不过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大家经济上都紧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装,那样做,也许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吧!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赶早吃饺子。据说谁家吃得早,谁家一年啥都能走在别人前边。于是,除夕夜里前半夜看电视,后半夜新年钟声一敲响,家庭主妇就生火煮饺子。饺子煮好了,要先放鞭,再吃饺子,往往是谁家的鞭放得时间越长,就说明谁家越富有。所以吃早饺子、放长鞭,就成了家乡人新年伊始的“竞争焦点”。

关于过年,家乡人有句顺口溜:初一访近邻,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串亲戚,初五“破五年过尽。在这五天里,人们可以尽情地走走,忘情地玩耍或亲人久别重聚,尽诉离别之情或好友聚集一堂,开怀畅饮,其乐无穷。而大年初一这天,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即各个家族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过牌位会,凡是同一家族的男子,都必须到场,在画有祖先排位的轴子前摆上察品,面对祖先的牌位,按辈分烧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过了“破五”,年虽然完了,我也该回城里上班了,可家乡那浓浓的、香香的年味,却让我回味无穷。眼下,春节又快到了,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做好了回家过年的准备……

注:此文发表于1995年1月28日《东方烟草报》副刊,标题为《年味儿浓  年味儿香》,署名:董彦礼。今天重发稍有改动。

 

作者简介  塬上草,本名董彦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卢氏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发表短篇小说集《净地》,中篇小说集《风动花溪》长篇散文《沧桑原上》,长篇小说《最后的村庄》《向春天》等300万字,先后获得河南省“第七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江苏省“2019扬子江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大赛”二等奖等40个。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30年风雨兼程,换了人间,百感交集! 匿名 01-27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