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孔学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属于春秋末期。据《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其间,周景王问话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谈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于是周景王列举周王室赐晋国器物之旧典,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之后代,怎么能“数其典而忘其祖”?我们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周王室的衰退,已经到了不顾颜面礼节,依靠向各诸侯国乞讨过活的程度。而在此之前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也早已是礼崩乐坏。
周景王姬贵卒于公元前520年,然后快速的进入到了王子朝之乱时期,王子朝之乱从公元前520年起始,至公元前503年王子朝余党儋翩被彻底平定,此次判乱事件历时17年之久。而这个时期正值孔子的而立之年。在此其间,孔子亲眼目睹了百姓饱受了漫长战乱之苦。用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章的话来形容叫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于是孔子发下宏愿,决心恢复周礼,使国家安泰,人民安居。而这个时期完全是一个奴隶社会的时期,实际上孔子期望的礼乐制度,是为完全效忠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随着历史的变革而效忠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总之都是在为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儒家的子张主张“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而学而时习之是学而优则仕的必经途径。这就说明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为官从政,以代天子牧民。我们从“牧民”这个词,就不难看出我国古代的人民只有子民,而没有公民这一称谓,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亦云:“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人的观念里,普天之下以王为大,王就是法,在古时候这就叫作王法,而这种王法的表现与实施,则体现为一种家天下的专制制度,这种制度正是剥削阶级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这种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君王及各级地方官僚对百姓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在这种专制和剥削的土壤之下,统治阶级将人民视为子民,实际上就是便于在最大程度上剥夺人民的人格权。这就形成了统治阶级表面上假借爱民如子之名,而实际上行剥夺人民人格之实。例如,孔子主张男尊女卑,并在《论语·阳货》篇中说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而与此相反在新中国,毛泽东则于1955年提出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主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尊法家学说为正统,全国上下以法家学说治国安民。因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云:“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秦朝为巩固落实以法治国之策,秦始皇实行了打压儒家学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随后进入了楚汉战争,直到公元前202年12月战争以汉王刘邦取胜。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定陶(现在的菏泽市定陶区)被诸侯们推举为皇帝,随后刘邦下令废除秦朝的仪法,代之以简易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种简单易行的规范实施不久,高祖刘邦又耻于君臣礼节过于宽松,以至于朝廷上下没大没小,甚是无礼,不堪甚烦。此时北方薛县的叔孙通得知此事后,便主动请缨,自我推荐可为汉王制定朝仪。叔孙通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定礼仪,召儒生与其共制朝仪。此后儒家礼仪如雨后春笋势不可挡,深受朝廷重视。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为加强中央集权便于文化专制,开始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完全颠覆了汉朝初期文帝刘恒与景帝刘启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政治文化制度,而独尊儒术施行,则使儒学由原来的隐学彻底上升到了显学的地位。从此以后儒学大行其道,为统治阶级服务两千余年。直到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近300年的清朝腐朽统治,而孔学文化亦渐渐随封建王朝的灭亡而退隐。
新中国成立后,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机叛逃身亡,1973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对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潜有“尊孔反法”的观念,毛泽东同志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的,儒家是开倒车的。毛泽东同志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进一步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1973年8月24—28日中共十大在北京召开,在中共十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同志在1973年8月5日写下了《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这首诗。
诗的原文为: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诗里说得明显:“百代都行秦政法”。所谓“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法令、文字、钱币、度量衡、车轨,废除了“封建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规定郡县长官一律由中央王朝直接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的权力,这样也就形成了几千年来至今的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诗中“莫从子厚反文王”,子厚就是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刘宗元的字。而对于秦始皇施行的郡县制和秦始皇统一文字等重要举措,柳宗元曾写了一篇《封建论》,用来称赞秦始皇的这个改革。
然而从根源上来讲,秦始皇的形象,则是由那些儒生们给败坏的。其中的原因是秦始皇因厌恶儒生们的狡诈伎俩,曾发动过“焚书”和“坑儒”的事件。这对代表儒家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是一个致命的心理打击。正是儒生们对秦始皇集体声讨的反攻,最终让秦始皇背上了典型“暴君”的污名。对此,毛泽东同志认为这是件值得“商量”的事情。至于怎么商量?毛泽东同志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这首诗里并没有细说,但是随后1974年初到1974年6月的批林批孔运动已经说明了一切。毛泽东同志在这首诗中对孔学最为严厉的措辞是:“孔学名高实秕糠。”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的重点是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任务。
此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基本上实现了由物质上的自给自足到物质上的应有尽有,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个别阶层由物质的丰厚转变为物质的奢侈。很多城市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逐渐的沦为了不夜城,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不夜城里的一些年轻人开始焦虑不安,一些心灵干涸,灵魂枯竭的人彻夜不眠的徘徊在这个不夜的城市,我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我们的城市生病了。城市生病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以至于没能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协同发展。这就加剧了我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于我们日益贫乏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存在是严峻的,亦是刻不容缓的,必须给予重视,对此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足以说明国家是从长远考虑,以发展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并赋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时代的重任,寄望于包括孔学文化在内的优秀部分,能够为人民汲取精神上的养料提供更多的帮助。
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应大势所趋,孔学现已成为我国国学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孔子学院也在一些国家开枝散叶,为人类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发挥了不可估量作用。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务必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阶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后再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而为推动人类的和谐与社会的进步,创造必要的造条件。(作者:李向东)
上一篇: 困龙吟
下一篇: 长篇小说《乡村风云录》二十三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