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赋予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新使命
新时代赋予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新使命
李家武
(2018年1月2日求是杂志·《求是网》刊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了51个“史”字、44个“历史”一词,深刻总结、精辟阐释了我们党96年的历史,对党的历史鲜明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同时对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襄阳市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江万丰在全市史志系统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上提出,新时代赋予了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新的使命。
一、捍卫党的历史是史志部门的政治责任。十九大报告用3个“深刻认识到”,精辟概括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党的历史,为党史和地方志编研,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赋予了精神。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精辟论述,为我们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定调、定型、定性。报告有一段精辟总概括:“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段话,言简意赅,含量极大,具有管总、把关、定向、导航的作用,为党史和地方志编研、处理党史和地方志中的正确与失误、顺利与逆境、成就与挫折、全局与局部的难题,提供了正本清源、释疑解惑的正确指导。党史研究不是一项普通的学术研究,而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同样,地方志编研也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研工作。捍卫我们自己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天职,更是每一位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全市史志系统干部一定要始终牢记史志工作无小事,把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放到党史和地方志工作的第一位,增强政治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善于从政治上准确把握党的历史、襄阳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决不能在政治方向上出现偏离、政治立场上出现摇摆。特别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而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提出的要求: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二是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党史工作特别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捍卫党的历史。
二、存史资政育人是史志部门的重要职能。与我们的史志工作相关,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三项明确要求:“继承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其目的和价值在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有一个鲜明的感受,就是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升华。“文化”这个词,十九大报告用了79次,直言“继承革命文化”,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次写入《党章》,充分说明文化的力量和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广度。*艰苦奋斗96年历史的价值和魅力,主要在于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史志人更要具备历史自信,要学会联通历史与现实,联通历史与文化,使史志著作成为有历史感、有时代性、有文化内涵、有精神价值的产品、作品、精品、名品,既能传播真理信念,又能传承红色基因,更能充分发挥作用。紧紧围绕履行存史资政育人职能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全市史志系统干部一定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正确看待党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坚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要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科学谋划史志工作布局,研究解决史志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史志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进一步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把学习的成果运用转化和贯彻落实到史志基本著作编写、史志资政研究、史志资料征编、史志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中去;要进一步转变史志工作作风,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有利于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的事。我们编研史志就应该以十九大精神为参照,来设计框架、搭建结构、确定重点、抬高视野、组织材料、提炼观点、铺排文字、完成著述、拓展意境、焕发精神。
三、相匹配相适应是史志部门的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要求我们史志部门要与之相匹配;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要求我们史志干部要与之相适应。第一,新时代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史志发展的时代。党和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条例、意见,将史志工作纳入党和国家总体工作规划,十九大又赋予了史志部门新的使命。史志事业已发展成为党和国家、民族、社会不可或缺的伟大事业,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第二,新时代是史志工作向史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十九大在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绘制宏伟蓝图、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同时,也为史志工作从“一本书主义”向“十业并举” (即史、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全面转型指明了方向。第三,新时代是史志人奋力挖掘弘扬史志文化的时代。助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引领中华文化日益走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央,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十九大为我们史志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挖掘弘扬史志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为我们研究编写史志、修订史志提供了根本遵循。第四,新时代是不断扩大史志的功能和影响力的时代。史志部门及时跟进历史的步伐,真实、客观、准确地记载好历史,接通好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文脉,接续和接力好党的伟大事业,运用十九大精神指导下的研究成果教育、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史志育人工作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逐步让每一名党员、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史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史志进入各行各业,让史志家喻户晓,让史志人挺直腰杆。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和使命担当。
作者:李家武(1962-),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年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中国智慧乡村研究院(香港)秘书长、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设智慧乡村倡导者、智慧乡村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首)。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空间》《思想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号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下一篇: 让“党史工作是全党的工作” 深入人心
评论[0条]
更多>